近期,CCTV-10《走近科学》栏目组报道了牛黄的体外培养技术--《铁罐造牛黄》。牛黄为何?不妨先让我们看看牛黄起源的小故事吧!
“相传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在渤海行医。一日,他从药罐中取出炮制好的青礞石,准备研末为一位名叫阳文的邻居治疗中风偏瘫。这时,门外传来一阵喧嚣,扁鹊问其究竟。原来是阳文家中养的一头十几年的黄牛,不知何故,近来日见消瘦,以致不能耕作,故阳文的儿子阳宝请人把牛宰杀了。阳宝发现牛胆里有块石头样的东西,扁鹊对此颇感兴趣,嘱阳宝把石头留下,以便进一步研究。阳宝笑问:“先生莫非想用它做药?黄牛之病源于此石,这石乃病根也,哪能治病?”扁鹊一时也答不出来,随手把结石和桌上的青礞石放在一起。
正在这时,阳文的病情加重,扁鹊赶到,只见阳文双眼上翻,喉中碌碌痰鸣,肢冷气急,十分危急。他一边扎针一边叮嘱阳宝:“快!去我家桌上把青礞石拿来!”阳宝气喘吁吁地拿来药,扁鹊也没细看,很快研为细末,取用少量给阳文灌下。不一会,病人停止了抽搐,气息平稳,神志清楚。
扁鹊回到自己的屋里,发现青礞石还在桌上,而牛结石不见了,忙问家人:“何人动了牛结石?”家人回答:“刚才阳宝过来取药,是您吩咐的呀!”这个偶然的差错让扁鹊深思:“难道牛的结石也有豁痰定惊的作用?”于是,第二天他有意识地将阳文中药里的青礞石改换为牛结石使用。
三天后,阳文病势奇迹般地好转,不但止住了抽搐,偏瘫的肢体也能动弹几下,喜得阳文连声称谢。扁鹊说:“不用谢我,还得谢谢你的公子吧。”于是将阳宝错拿牛结石代礞石的经过讲了一遍,并说:“此石久浸于胆汁中,苦凉入心肝,有清心开窍,镇肝熄风之效。”阳文问道:“这药叫什么名字呢?”扁鹊思索片刻:“此结石生于牛身上,凝于肝胆而成黄,可称它为牛黄”。然后又说:“牛黄有此神效,堪称一宝,牛属丑,再给它取个别名,叫丑宝吧。”
”想不到牛黄的发现还有这样一段小故事。天然牛黄其实就是牛的胆结石,但它非常名贵,大约万头牛身上,才能长出3~4千克的牛黄。国际市场上天然牛黄的价格大约在20万元每公斤。民间也素来有“一两牛黄,二两黄金”的说法。
在我国很多中药名方中,牛黄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国内约种中成药含有牛黄。长期以来,天然牛黄资源稀缺,难以满足临床用药的需要。为此,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自年陆续批准了3个牛黄代用品,即:人工牛黄、培植牛黄和体外培育牛黄。
人工牛黄人工牛黄多为土黄或浅黄疏松粉末状,味苦或略腥,无清凉感。人工合成牛黄是按照天然牛黄的主要成分——胆红素、胆酸、胆固醇、无机盐等,人工配制的一种牛黄代用品,其制作工艺简单,价格非常便宜,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普通百姓的用药需求。目前国内中成药多用此牛黄。不过它于与天然牛黄相比,无论在成分、结构还是药效上都存在着一定差距。
传统培植牛黄培植牛黄是用人工方法促使牛体产生的胆结石,类似人工养殖的珍珠。传统培植牛需要在牛体内接种,获得优质培植牛黄的成功率较低,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
体外培育牛黄体外培育牛黄是在工厂化的环境中,模拟牛胆结石的生成原理而人工合成的牛黄代用品。
牛黄体外培养是怎样发明出来的?《走近科学》栏目组记者采访体外牛黄培养的发明人蔡红娇时,老人表示她们从年便开始了这项研究。上世纪70年代,医院肝胆外科医生,蔡红娇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胆结石患者,为了找到理想的溶石、排石方法,蔡红娇对人胆结石形成机制作了深入研究,并成功研制出体外模拟人胆结石,并在年获得了卫生部科技成果奖甲等奖。出生中医世家,从小受父辈影响的蔡红娇意识到,如果能把研究人体胆结石的成果运用到牛黄的研究上,或许能够改变牛黄紧缺的现状。牛黄是牛胆道系统感染的病理产物,细菌产生的生物酶,使胆汁中的各种成分发生复杂的化学变化,促使各种化学物质不断沉积,慢慢形成牛黄。了解到天然牛黄的形成机理,再结合自己对人体胆结石的研究成果,蔡红娇开始了体外培育牛黄的研究。“正常胆汁不能成石”蔡红娇说到,细菌产生的酶改变了胆汁的成分,经过这样的细菌作用后,它就形成了“成石的胆汁”。“成石的胆汁”一旦有个促发因素,就会形成结石。天然牛黄是一层层地“生长”的,体外培育牛黄也模拟天然牛黄的形成过程,生产过程中多次、反复添加“成石胆汁”,使有效物质慢慢聚集,因此,体外培养牛黄具有与天然牛黄相似的物理结构。经过多年研究,蔡红娇终于研究出了能体外培养牛黄的“金属胆囊”。
体外培育牛黄的药效和品质已得到国家药典委员会证实,认为其完全可与天然牛黄等同使用,且质量可控、不同批次之间差异小,安全隐患小。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