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ldquo田园综合体rdquo

中央一号文件是这么说的: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

换个角度来理解,“田园”原来是单一体,只有简单的种植功能,只是整个产业链的一环,不直接投入市场交易,它的价值来源于劳动,而不是来源于交易。

也就是说,“田园综合体”就是要综合各种资源,把“田园”进行综合开发、综合利用,获得综合产能。“综合”是这个热词蕴含的生机。

从简单生产到综合开发,田园被赋予类似于城镇的使命,却又必须有别于城市的疏解空间。功能决定价值,价值提升功能。“田园综合体”是对土地功能的重新定位。

土地具有自然的差异,也具有人类社会赋予的差异,这使得土地的功能各有不同。

就自然差异而言,有高山、平川、湖泊、草原之分。平原与山区的差异,是使用面积不一样,山区的表面积远大于平原,可供植物生长的空间也就更大。

就人文差异而言,有的土地上是城市,有的土地上是乡村,有的土地上是田园。城市就是对土地的综合开发,使土地具有立体式、复合型的功能。这就是北京上海与沙漠沼泽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不同。

长期以来,城市是复合型功能的存在,而农村和农田却是简单型的功能依附。

如何让田园从“单一体”到“综合体”,从简单的农作物生产功能到集生产、加工、销售、展示为一体的复合功能,从产业链的前端到全产业链的覆盖?这里,少不了旅游业的参与,甚至旅游业在“田园综合体”建设中必然唱主角。

首先,旅游是市场交易,而不是简单劳动。

田园价值来源于简单劳动,而不是市场交易,这是田园产能低下、产出不高的先天缺陷。

纵观历史,自给自足、市场不发达的地方,即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往往愈是贫穷。而交易逾发达的地方,即使无法自给自足,却也可以很富足;小农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差异,在于劳动是加法法则的价值创造,交易却是乘法法则的价值繁衍。更直白地说,简单的生产劳动,不如市场交易值钱。

农作物不投入市场,就很难产生更大的价值,而投入市场却有诸多的环节要打通。从农作物到商品,其生产、加工、销售是分散的。生产在农田完成,加工在工业园区完成,而销售往往在城市完成。

这种通过分散而集约的方式,是早期工业化思维,是高度集约的生产方式,要求生产在一个地方,加工聚集在另一个地方,销售又汇集在别的地方,核心是物的流通。

其次,旅游是人的流通,进而带动一系列流动。

田园在过去的产业链体系中的前端,是消费者不去接触的地方。只是强调田园的生产这一原始功能,而缺乏现代化的交通、通讯、物流、人流、信息流,一个地方就无法实现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沟通,田园也就无法实现综合的功能。但是,用那种方式可以使田园包含生产、加工、餐饮、酒店、仓储、保鲜、金融、工商等符合功能。

工业化生产强调物的流通,是农作物商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过程。旅游首先是人的异地参与,需要人的流动,进而带动商品的流动、资本的流动、信息的流动、车辆的流动。只有人的流通与聚集,才可能实现各种功能的聚集。

人的流通,远比物的流通意义要大。旅游化思维是以人为本的思维,要求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从人本出发,以更便捷、更舒适的方式展示出来,服务于游客,要求生产、加工、销售集于一体。旅游使田园直接走向市场,其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一部分利润转化到农民身上,比较获得更好的群众基础。而这恰是“田园综合体”追求的价值。

再者,旅游是用户思维,是对田园体验的价值再发现。

过去的生产模式是,先有产品研发,然后市场营销、渠道推广,最后消费者买单,强调功能性、性价比、易达性,用户是被动的,极少主导产品开发,极少获得产品从无到有这个过程的体验感。

从过去的产品驱动到现在的用户驱动,用户需求正从被动接受向强参与感转变。人们对农产品等商品交易,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用户能够参与水果的生产过程则更具吸引力,不仅要看这个水果长得好、口感好,还要获悉水果是怎么长的、生长环境如何。

从过去的效率优先到现在的效能优先,不再是生产的多多益善,而是体验的多多益善。工业化时代成本是竞争的终极目标,一切工业化的流程都是为了提升效率的,即单位时间内制造更多的产品。旅游化思维下,对产品的生产创造,不是所谓“跑得多快”的问题,而是“跑对方向”的问题。

“田园综合体”对田园功能的定位,不是简单的农产品生产,而是市场交易的场所;田园价值导向不是农产品产出的多少,而是参与市场交易的频次。“田园综合体”是田园从产业链的“生产端”向“体验端”转移的结果。

田园综合体建设包含的5个基本功能区有哪些?

田园综合体是以田园景观和农业生产为基础,以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为核心,以综合开发为手段,以村容绿、村业兴、村民富为目标,以观光休闲功能为主题的乡村发展平台。田园综合体融合了生产与生活生态、一产与二产三产,包含了农业生产交易、田园休闲体验、乡村生态居住等功能。在保障乡村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的有机结合,在有限的空间里充分融合乡村的产业功能、休闲功能、文化功能、社区功能,具有典型的特征。

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内容

田园综合体建设并不是传统意义的乡村建设,也不是单纯的休闲农业园区建设,其核心是农民,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一定要抓住农民这个主体,才能有效地把政府、资本、市场三方的力量糅合到一起,形成田园综合体的理想模式。田园休闲综合体建设一般包含农业景观区、休闲聚集区、农业生产区、生活居住区、村社服务区等5个基本功能区。

1农业景观区

农业景观区是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休闲吸引物,开发不同特色的主题观光活动的区域,是吸引人气、提升田园综合体效益的关键所在。我国农业文明历史悠久,气候及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各地农业生产差异明显,孕育了丰富的农业景观资源。该区域主要是利用当地资源环境,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生产过程、优质农产品等,开发特色园圃等农事景观,让游客观看绿色景观,亲近美好自然。

2休闲聚集区

休闲聚集区是为满足由农业景观区带来人流的各种休闲需求而设置综合休闲产品体系,实际上是各种体验活动的聚集,包括利用农村奇异的山水、绿色的森林、静荡的湖水、生态的湿地,发展观山、赏景、登山、玩水等休闲体验活动等,以及其他的休闲体验项目。休闲聚集区使城乡居民能够深入农村特色的生活空间,体验乡村风情活动,享受休闲体验带来的乐趣。

3农业生产区

农业生产区主要从事种植养殖的生产活动,具有调节田园综合体微型气候、增加休闲空间的作用。通常选在田间水利设施完善,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的区域,结合我国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遴选合适的种养品种,形成自己的特色农业生产内容。

4生活居住区

生活居住区是田园综合体迈向新型城镇化结构的重要支撑。农民在田园综合体平台上参与农业生产劳动、休闲项目经营,承担相应的分工,又生活于其中,不搬迁异地居住。由于田园综合体各要素的延伸,带动休闲产业发展,形成以农业为基础,休闲为支撑的综合产业平台,通过产业融合与产业聚集,引导人员聚集,形成当地农民社区化居住生活、产业工人聚集居住生活、外来休闲旅游居住生活等3类人口相对集中的居住生活区域,从而形成了依托田园综合体的新人口聚集区,构建了乡村的人口基础。

5村社服务区

村社服务区是田园综合体必须具备的配套支撑功能区。它服务于农业、加工业、休闲产业的金融、技术、物流等需求,也服务于生活居住区居民的医疗、教育、商业等需要,这些功能叠加不是机械地相加,是功能融合,可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背景下的新型城镇化公共村社服务区。

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建议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综合了生态、文化、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目前还处于探索发展、总结经验阶段。对下一步各地建设好田园综合体,提出几点意见建议。

1强化产业基础

正确处理好农业产业和田园综合体的关系,通过农业生产将产业、生态、文化进行深度融合,做到产业优势明显,满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护型农业发展要求。强调产业效益突出,辐射能力强,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增收。另外,农业产业有利于田园综合体整合国家涉农财政资金和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这方面大有可为。

2抓好规划设计

田园综合体规划不是单一的农业园区规划,而是各种元素高度关联的综合性规划,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多规融合,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和协调性,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要站位高,有前瞻性和可行性,找准发展定位,将当地的人文美与自然美有机统一,将村民生产生活真正融入田园综合体建设中,增强田园综合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树立示范典型

田园综合体作为新鲜事物,全国还没有成熟的典型案例,各级政府重点要抓好点上的典型培育,营造氛围,打造品牌,推动发展。国家层面创建一批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引导涉农资金汇集;省(市区)层面,打造省(市区)级田园综合体,整合涉农资金导入,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4加大政策集成

田园综合体建设具有投资大、回收期长、收益不确定、社会效益高等特点,其发展离不开财政资金扶持,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当前各级政府要整合有关农业、科技、财政、金融相关政策,导入田园综合体建设。

5搞好宣传推广

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好东西如果不宣传、不推广,就很难形成足够的市场认知度。要广泛宣传、强势推广。在新媒体时代,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再用,积极利用微博、







































白癜风早期症状图片
白殿疯病 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tringuser.net/jbzzd/27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