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肝病,到二医”。作为荆州市肝病及感染性疾病专业诊疗机构,荆州二医肝病科建科40余年来,一直护佑着荆楚百姓平安。
荆州二医感染控制办公室副主任、肝病二科副主任医师陈丹丹,就是这个优秀团队中的代表之一。不久前,在第二个全国医师节到来之际,她刚被市卫健委授予第二届“荆州好医生”殊荣。
当一名好医生,为患者解除病痛,是陈丹丹的医者初心。为了这份初心,在学医、行医路上,她坚守了19年。未来,她还将继续走下去。
肝昏迷患者病情危急,她抛下嗷嗷待哺婴儿熟悉陈丹丹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个工作十分投入的人,时刻把病人放在心上。
年9月下旬,科室收治了一名20多岁的男性肝衰竭患者。如果说肝癌是“死刑缓期执行”,那么肝衰竭就是“死刑立即执行”。考虑到病人还很年轻,陈丹丹建议患者家医院进行肝移植手术。可肝移植需要合适的肝源,且手术费用高昂,患者家属无奈地将希望的目光投向了陈丹丹。
当时,荆州二医在全市率先引进了人工肝技术。人工肝技术,是除了外科肝移植手术外,代表着内科治疗重症肝病的最高技术水平。它通过血浆置换等治疗方法,将病人血液中的毒素等有害成分透析过滤掉,从而部分代替受损的肝脏功能。经过几次人工肝治疗,这名肝衰竭患者病情得以缓解。
当年10月,正是国庆假期。一天中午,在将科室病人安排妥当后,陈丹丹才下班回家。家中的大儿子,才出生七八个月,正处在哺乳期。可还没给孩子喂上几口奶,陈丹丹就接到科室打来的紧急电话。原来,那名肝衰竭患者突然出现了肝昏迷,患者家属十分焦急。顾不上嗷嗷待哺的孩子,陈丹丹放下电话,立马赶回科室,经过药物等治疗,患者终于脱险。
如今,8年过去了,经过多次人工肝治疗,这名患有重症肝病的小伙子,肝功能得到修复,后来还娶妻生子,至今仍定期来院复查,一家人生活得美满幸福。
多学科联合诊疗,她让肝癌患者活出自信提起肝癌,许多人闻之色变。然而,在陈丹丹看来,肝癌虽然可怕,但也并非无法医治,经过肝病科、介入科、消化内镜中心、普外科等多学科联手,许多肝癌甚至是晚期肝癌患者,都能得到良好的疗效。
松滋市65岁农民覃大伯有肝癌家族史。年3月,覃大伯感到肝脏部位隐隐作痛,虽然心里压着一块巨石,但老人不敢面对现实。拖了几个月后,老人突然腹痛难忍,医院检查。结果查出肝癌晚期,其肝脏长有一个10厘米大的肿瘤。当地医生摇摇头,表示爱莫能助。去年6月,在求生欲望驱使下,老人四处打听后,慕名来到荆州二医肝病科。
考虑到老人年龄较大,肿瘤也较大,外科手术老人无法耐受,陈丹丹决定联合介入科,对覃大伯实施介入治疗。
3次介入+基础治疗下来,肿瘤渐渐缩小,疼痛也减轻了许多。“老人刚来时,有心病,前三次治疗均是一声不吭。直到第四次做介入治疗,老人才开口说话,连声谢谢肝病医生、介入医生救了他的命……”陈丹丹说。
在先后做了5次治疗后,原来比拳头还大的肿瘤,明显缩小。1年多过去了,老人仍健康地活着,并定期来院复查。
行医11年来,在肝病二科主任黄顺东的指导下,陈丹丹勤学各种肝病治疗新技术,深耕于肝病专业领域。此外,医院首席医疗专家、党委书记吴国栋的带领下,组织相关科室组成了消化疾病学科群,对包括肝硬化、肝腹水、肝囊肿、肝衰竭、肝癌等重症肝病在内的各种疑难重症消化疾病,采取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形成了系统、全面、规范、成熟、有效的诊疗体系。
陈丹丹还十分注重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10多年前,赵姨爹在一次体检中发现肝炎。陈丹丹说,病毒性肝炎是许多重症肝病的早期疾病,因此建议他最好3至6个月就来复查一次。老人一直遵照医嘱定期检查。
年,赵姨爹复查时,被查出肝癌,当时肿瘤只有1厘米大小。由于老人肿瘤发现得早,经过陈丹丹积极治疗,老人得以治愈。至今9年过去了,老人仍同健康人一样,安享晚年。
医学伉俪一心扑在工作上
留下“南漂老人”“留守儿童”
陈丹丹的从医梦想,始于高中阶段。“一天在上英语课,是一篇关于南丁格尔的课文。当时就觉得,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比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更有意义。”后来,她如愿以偿,拿到武汉大学医学硕士学位,来到荆州二医肝病二科工作至今。
荆州二医神经外科副主任王洪流,是陈丹丹大学时的同班同学。因为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大学毕业后,他们先后来到荆州二医工作,并结成医学伉俪。无论是在工作中、学习中还是生活中,他们相互支持、彼此理解。
家中有一人当医生,这个家都会忙得够呛,更何况夫妻俩都是医生。陈丹丹说,家中的大儿子现在8岁半了,小儿子才2岁,医院不到3公里,但由于夫妻两人经常加班加点,平时很少有时间照顾孩子。“2个孩子,不是留守儿童,却胜似留守儿童。”陈丹丹无奈地说。
为了照顾这一家四口,王洪流的父母亲卖掉了老家枣阳的房子,举家搬迁到荆州,与儿子儿媳住在了一起,成了“南漂老人”。“公公婆婆都是年近七旬的老人,婆婆前几年因股骨头坏死,还做了髋关节置换手术。几乎所有的家务,都被两位老人承包了”。陈丹丹说,2位老人每天把生活安排得妥当,她和丈夫几乎没操什么心,全部的心思都用在了工作和病人身上。
对待病人,陈丹丹倾注了太多心血,“自己的父母亲在钟祥,可我一个月都难得回去一趟。而科室的病人,我必须天天去看望、检查他们的治疗情况。”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虽然现代医学发展迅速,但许多疾病目前仍难以治愈。“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陈丹丹最喜欢的一句格言。她说,作为医生,即使不能治好病人的病,也要尽最大努力减轻他们的痛苦。
从医11年,陈丹丹在工作上兢兢业业,技术上精益求精,对待病人视患如亲,医院或卫健系统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十佳医生”“青年岗位能手”“个人廉政奖”等荣誉。
百医院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