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散南国文学
审核
卢小夫
编辑
若兰
图片
网络
行走“山城”
作者
王小燕
山城,是重庆的别称之一。年10月23日4点30分,我从山西飞往重庆,参加全国第二届郦道元山水文学大赛颁奖活动。坐在飞机上鸟瞰山城之美景,虽是大视野,却总有一种隔着玻璃看风景的感觉,不解渴啊!下午6点40分安全着陆,心里喜滋滋的。一想到明天就能走进山城,浏览向往已久的风景,享受地域美食,见到仰慕已久的文友了,我的心就在胸腔里活蹦乱跳起来!走下飞机,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向前涌动,我睁大一双好奇的眼睛,环顾着偌大的机场。老伴紧紧拉着我的手,只害怕一不留神把我弄丢了。瞅一瞅老伴,暗自好笑,大半辈子夫妻,从无在大庭广众下牵过手。此刻,牵着他的手,我还真找回一点儿当年谈恋爱的感觉!突然,手机铃声响了,一个重庆男士的声音:“我是你预约的滴滴司机,告诉我你在机场几层什么位置?”“噢?几层?不知道我在几层!”“那好,到二层出口,我去找你!”“哦,知道了。”孤陋寡闻的我,心中暗想,飞机场也分层次啊!仅过了短短几分钟,一位年轻的小伙子,便微笑着向我们走来。我有点纳闷了,素不相识的滴滴司机,竟然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我们,这或许就是他的职业本能吧!傍晚的环城高速,车流如潮,一辆辆汽车像甲壳虫,慢悠悠向前爬行。早到宾馆的文友,几次打来电话,说他们已推杯换盏了!这个时候,心急也吃不了热豆腐啊!我主动与司机攀谈起来:“师傅,重庆有什么好玩的好看的好吃的,向我们介绍介绍呗!”司机笑了笑,马上嘚瑟上了:“重庆的山美、水美、桥美、灯光美、吃食美,当然,数不清的美女,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司机一口气说了一大串,他的“王婆卖瓜”发自内心,话语中几多骄傲,几多自豪,听得我心里痒痒的。我透过车窗,向外张望,映入眼帘的,是黑黝黝的天幕下,一眼望不到头的闪闪烁烁的灯光。天上有,地上有,地下还有,有一盏孤芳的,有群灯灿灿的,还有长龙形一闪一闪游动的,像星星眨眼,像萤火灯笼,像流星滑过,好一幅天上人间之美景!正陶醉其中,司机提醒说:“叔叔阿姨,请坐好,我们要上山了。”“上山,我们要住的宾馆在山上吗?”暗自思忖,山上偏僻,宾馆条件能好吗?还没等我开口,司机又开了腔:“呵呵,新恒泰江景酒店,就在山上啊!不在山上怎么观赏江景呀?”说话间,身体不由自主地向后倾,感觉车子在扶摇直上了。目光投向窗外才知道,是汽车上天桥了。我看到桥下高低错落、色彩斑斓的灯光,倒映在江水中流光溢彩,格外诱人。我不禁感叹:“不览夜景,枉到重庆啊!”不知桥有多高,河有多深,我打开车窗,一股火锅香味扑鼻而来,沁入心脾。我还未过瘾,新恒泰宾馆就到了。按照宾馆接待人员的指点,我们的入住房间在14楼。走进电梯,我发现是观光电梯,隔着玻璃便可清晰地看到外面的景致。有点恐高的我,还没有反应过来,电梯就启动了,感觉脚底悬空,呜噜噜一阵旋晕。我双眼紧闭,双手扶住玻璃墙,眨眼间,14楼就到了!爱人笑话我说,看把你吓的,脸都白了。我做出拧耳朵的架势:“胡说,几十年夫妻,竟不知我长得白,说我脸是吓白的!”我迅速变换手势,关上电梯门,按下一楼键,是想战胜一下自我,再次体验一把直上云端的快感。我靠着电梯临街窗口,腾云般下到一楼,又驾雾般上到14楼。我向老伴打了个“胜利”的手势,自豪地说:“看我脸还白不?”拿上房间钥匙,跟在老伴后面寻找房间,楼道竟像胡同一样,曲里拐弯,狭小而拥挤。正感觉不适,老伴对号找到最边上的一间房,麻溜地打开门,摁开灯。我直奔窗口,拉开窗帘,窗外的风景,刹那间震颤了我的心灵。目之所及,是灯的世界,天上是灯,地上是灯,桥上是灯,江上是灯,楼上是灯,明明灭灭,闪闪烁烁,五彩斑斓,往昔对灯的概念彻底被推翻了。揽于眼域灯的颜色,红彤彤、蓝泱泱、绿油油、金灿灿……还有好看而又说不准的颜色。磐卧在江上的大桥,巨龙一般仰头甩尾,桥上车辆来来往往,川流不息,汽车前灯、尾灯、远光、近光,交织成流动的灯河。霎时,毛主席《菩萨蛮·大柏地》中的词句,映入脑际:“赤橙红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平视,远处一座高楼上,殷红的“重庆小商品批发”几个大字赫然入目,向下注视,依偎在那栋高楼脚下的“重庆长途汽车站”几个字样,十分醒目。原来,我们所处的位置,是随着山势,建在山顶上的一座高楼哇!人们常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我们刚走过的马路,竟是二层建筑的楼顶,我们住的是楼外楼呀!此情此景,客串了李白《夜宿山寺》中的意境:“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我站在了离天最近的地方,伸手就可摘到天上的星星。要不是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真想放开嗓子,高歌一曲,以表满心的愉悦!心里太兴奋了,我不顾长途劳顿,又拽上老伴,下楼到不远处的桥上蹓跶。凉风习习,空气中似乎飘着牛毛一样的细雨,仰头凝望钻天的高楼,低头欣赏层层叠叠的虹桥,甩臂走在桥上,俯瞰脚下行驶的汽车,恍若进入一个梦幻的世界。直视大桥,龙一样的雄壮威武,凤一样的高雅美丽。远处的天桥,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桥的尽头还是桥,桥桥相连,蔚为壮观。依山而建的楼房,万家灯火,顺江远眺,远处天幕上没有星星,天幕下却“群星灿烂”,侧耳倾听,汽车的喇叭声,舟船的汽笛声,隐约而朦胧,梦语一般。我打开夜镜摄相头,站在桥上摆好姿势,让爱人把我的笑容,定格在灯火阑珊处。怀着兴奋的心情,参加完隆重的颁奖仪式,参会的一行文友,便到重庆各个景点采风。坐在采风的大客车上,对窗看山看水,我理解了,“城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城”的真正内涵。城就顺着地势建在山上,山依着两江而站立,两江又顺着山势而流淌,山势雄伟,水势浩淼,别是一番景象。站在山前仰望,台阶随山势拾级而上,如一架天梯直挂下来。依山而建的楼房,层层叠叠,或耸立于蜿蜒的石阶旁,或掩映于绿树层林的山坡上,所有的建筑巧夺天工,浑然天成。整座山酷似凯旋归来的大将,穿着绿色戎装,那些建筑如将军肩头胸前佩带着的军衔勋章,显得那样磅礴大气,那样阳刚洒脱!重庆的路随地势走向,高低不齐,旅游观光,全凭两条腿走路,或平坦的马路,或飞架的高桥,或依山攀升的石阶,不管走到哪样的“交通道上”,都有生命绿树相伴相随!树的高大令人震惊,似乎在与楼比高,与山比高,甚至与天公比高!走在天桥上,大树冠从桥两边夹道伸出“手臂”,随着微风向游人招手,与树伴勾肩搭背,秀着恩爱。走在马路上,大树隐天蔽日,为路搭起了凉棚;走在山石坡旁,树根盘根错节,悬根露爪,却依然顽强地向天空伸着枝桠。低头看地面潮乎乎的,那些铺过老砖的山道,绿绿的苔藓为其美缝,勾勒出古朴的轮廓之美。走在其间不感到累,还有一种惬意的美!我在想,若把四川大盆地比作大摇篮,那渝中半岛就是摇篮中的宠儿。它栖息在两江交合之处,天时地理形成了多阴多雨,湿润潮热的气候,成就了四季绿树成荫的优厚条件。树如人生啊,树与树也在竞争,为了生存,它们在栉风沐雨,为了沐浴阳光雨露,它们在拼命地长高。处在别树的臂膀下,采不到阳光,就会因溺荫缺“钙”长不高,被大自然淘汰!如今是秋末,山西家乡已是秋风扫落叶的季节,而这里的树依然翠色欲流,勃勃生机。加上它们高大粗壮,蘑菇云般的树冠,引来游客的好奇和啧啧称赞!那天,我们一行人,走进了渝中最繁华的“解放碑”步行一条街。站在解放碑前,周围一座座商业楼直插云天,汉白玉石碑高高矗立在深深的市井中。目睹石碑周围簇拥的鲜花,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这里没有车辆的噪音,我们靠“11”号,穿行在街道的人流中。我惊奇地发现,每走一段路就能看到一棵大树,巍然屹立,古态盎然,枝杈横伸,斜出虬曲,粗壮的茎干,几个人才可以搂抱过来,叶片儿油绿光亮,走近它就走近一片绿色。仰头观赏,以为这就是巴金笔下,为鸟儿营造成天堂的“榕树”,可是细赏又不像,榕树是有气根的。这里的树是独木,却没有成林。我问树下歇脚的游客,这叫什么树?他们摇头。我绕树三匝找答案,在一棵树上找到了标签。原来它们是与榕树有同样气质的黄葛树(黄桷树),它是重庆的市树。我想起了重庆的一句童谣:“黄葛树,黄葛桠,黄葛树下是我家。”难怪它的身影处处可见呢。我坐在一棵树下,多情地望着它,深深感叹,好高大、好粗壮、好茂盛啊!看看周围的建筑,深悟适者生存的道理。为了采光,它把枝桠伸向高空,为了抗旱,它把根深深扎下,超强的适应力,造就了它的长寿延年。“大树底下好乘凉”,它为一代代人挡风遮雨,没有休眠期,一年四季以生命绿色,净化着空气,释放着氧气。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难怪佛经里把黄葛树称为菩提树。菩提就是觉悟呀,释迦牟尼当年在树下大彻大悟到的,也许就在于此吧!我崇拜起黄葛树来,在大树下大彻大悟,高兴得像个孩子,时而站在树下,时而又从树的不同方位走出来,让老伴咔嚓咔嚓,与树留下合影。树旁留下我的足迹,回荡着我的笑声……在大树下逗留了许久,我突然发现与大伙走散了,同行的文友一个也不见了。伸手拉起老伴,东张西望,真是怕啥有啥。问路?笑话!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搞清东西南北。可笑的是,我绞尽脑汁,说干嘴唇也没说清从哪边来,要到哪里去,连老伴这个老司机也迷失了方向。我埋怨老伴,保镖工作不称职,自己都丢了,还说保护我?这两天来,跟着采风团队,每到一个景点,团队领导若兰,尽地主之谊,充当高级导游师,她在前打个小红旗,我们到了一个地方,用眼一搜寻,便寻到了“组织”。现在不见了打旗子的人,只好用尽目力寻找文友的身影,终于在人群里,看到穿着鲜亮黄色上衣的红藕老师,马上投奔靠拢过去。这时李福云老师向我们走来,我松了一口气,可没有想到,他们也迷路了!红藕给若兰打了电话,开了导航,在前边引路,我们紧随其后,满以为能找到“大部队”,没想到兜了一圈又回来了。一遍遍问路,指路的人很礼貌,但他们说,这里只讲上上下下,不讲东西南北……我突然醒悟过来,地图是平的,而山城是立体的,这里地图上的两个地方,也许是上下几层楼,可能是山上山下,导航都失灵了,人当然晕头转向,哪儿还能找到北呀!哈哈哈……我们来到魔幻一条街,走进了迷宫,演绎了当局者迷的情景剧!红藕打电话,请求支援,一眨眼柳生魁老师笑着来到我们面前。原来大伙就在路对面,我们走过去下个斜坡就到了原点一一解放碑前!再次站在解放碑前,行注目礼,它如山城的“镇山神针”,高耸在楼宇之中。苍劲有力的“人民解放纪念碑”几个大字,发出森然的寒光,这是70年前为纪念在抗战中牺牲的烈士而立,它是一座丰碑,一座里程碑,一座精神灯塔,一张文旅名片。一碑一年代,一街一世界,它见证了历史,述说着时代的变迁。行走山城,步履匆匆,特殊街巷,艺术载体,每到一处,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作者简介王小燕,六零后,山西运城垣曲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南国文学学会理事。作品散见于《中国现代文化报》《山西日报》《山西广播电视报》《山西广播电视报·临汾周刊》《运城日报》《临汾晚报》《邢台日报》《西散原创》《西部散文选刊》《河东文学》《速读》《运河》《海河文学》《文学月报》《关心下一代》《山西老干部》《山西支部建设》《社会扶贫》《舜乡》等报刊,曾数次获得征文奖。其中《山水相恋小三峡》获国家级郦道元山水征文一等奖,有文选入《中国最美游记》《中国当代散文精选》,及百余文散见多个网络平台。投稿邮箱
西散南国文学社欢迎大家积极投稿!《南国散文》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