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市场影响
2月15日,复星集团联合创始人梁信军应长江大讲堂之邀,线上开讲了《疫情下的危与机未来海外高成长市场机遇》。晨哨第一时间联系了梁信军本人,获得了将该演讲录音转换为文字版刊发的授权。梁信军先生还表示,欢迎提问和商榷。
梁信军认为,不要浪费这场危机,危和机本身是并存在,既要看到危情,又看到其中机会,此外梁信军抛开疫情影响,给出了未来海外高成长市场的判断和具体投资建议与忠告。
梁信军判断,受疫情影响,短期内,中小企业、困难家庭会面临的困难,政策方面将会有措施进行救济。财政政策会率先出手,货币政策方面,宽松的货币政策会面临去杠杆和滞涨的约束。如果货币宽松,房市会有一波昙花一现的行情,股市会得水,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最先得到改善,海外融资成本可能会走高。疫情也会给一些行业带来成长机会,用户在线办公、学习、消费习惯进一步养成,在线教育、在线办公、手游等行业获得好的发展机会,而一些单靠人流量的行业会出现集中趋势,资本不厚实的企业会面临危机,龙头企业会吸纳中小企业的市场,企业重新审视自己的全球供应链布局。放眼更长时间,未来海外高成长的市场,会是体量大、增长快的印度、巴西,尤其是印度增长势头十分被梁信军看好。梁信军直把印度总理莫迪比作印度的邓小平,其务实和市场化的改革为印度带来了勃勃生机。梁信军认为,印度的资本相关型行业、互联网行业、新生儿行业都是机会很大的行业,尤其是印度的支付行业环境与中国大不一样,新兴金融健康发展。梁信军还给出了投资印度和越南的忠告:尽量不要与当地大企业和家族企业合作,具体原因请看下面全文。
在高增长的资产品种选择上,梁信军给出了四个建议,高增长投资品种不仅要跑赢CPI,还要跑赢政府印钞的速度,而经济大国印钞的速度在3-5%/年。此外,梁信军还特别谈到中美 对中国经济、产业和中国与其它国别经济关系的替代与压缩效应,美国的进口要求不仅影响中国制造业,还影响中国的出口和与其它国家的经贸关系,甚至带来摩擦。这些影响尚未显现,未被实业界感知,但即将到来。(文中标题为编者所增,细微处对文字有处理,未经演讲者审核)
以下为演讲录音整理:
我觉得最重要想讲的一个话题,也是今天的讲座之前,周立副院长给我发了个短信,我们要一起不要浪费这场危机。我觉得,危、机本身它是共存的。
今天我会给大家讲两个方面:第一个是疫情下面的危和机;第二个是未来的(机会)区域。
我有一个基本观点,除了我们现在讲3~5个月的疫情可能带来的危和机或者机会之外,未来战略性的机会或者战略性的挑战,实际上是有四个。但因为时间关系,有两个就完全不展开了,一个是AI的挑战跟机会,另一个是区块链的挑战和机会;今天重点讲,第一个是区域发展的问题,也就是长期高增长的稳定兑现和经济体量的这个关系,也就说你要找高增长市场,应该到什么方向去找?第二个是战略方面,我会谈一谈政府跟货币信用的问题,要寻找哪里是长期资产的避风港。
疫情第一波影响
财政、货币政策走向及对资产市场影响
先讲第一个话题,就是关于疫情的机会问题。
疫情的机会,我这一页PPT里面选用了很多都是孙明春的观点,孙明春前一阵他在海通国际宏观研究方面,有一个文章叫疫情下的宏观政策,要把困难估计足,我认为写得非常好。
在这里面我特别写了一个标题,是3~5个月的疫情机会,其实也是我对疫情的一个认识。我认为疫情它是一过程性的,现在官方的口径认为4月份疫情能够得到大幅度的减缓,我个人预计可能会没有这么乐观,我预计到5月份会大幅度的减缓。
在这个里面,不管是4月还是5月,我觉得总是一个短的阶段,不是一个长期的事。但是从供需角度出发,我们看的已经很清楚了。
第一个,春节的市场已经失去了。在中国,新年跟春节的市场是一个非常大规模的一个市场,对有些消费行业、消费企业来说,甚至能占到它1/5或1/4的规模,现在这个市场已经完全不存在了。
第二个,接下来还会有一波,由于物流还有包括交通,还有包括现在分成这些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带来一些中小企业的倒闭,失业人口的增加,家庭收入的下降,还会带来第二波的需求和供应方面的冲击。这个冲击,我相信不会在四、五月份就结束了,可能还会继续延缓。这个损失是放在面前的,是没有人可以去否定的。
财政政策走向
当然,这也考验着政府下面应该怎么做?我的判断政府的货币跟财政政策,有一些现在已经开始动了,有一些未来还会启动的。
第一个,财政政策肯定会先动了,财政政策重点应该考虑的是两个方向,一个怎么样补贴家庭,因为家庭由于就业收入的问题,包括这一次整个新增加的一些开支问题,家庭尤其的中低端的家庭,的确是面临着生存压力的,所以对这样的家庭一些消费补贴我看势在必行。
第二个,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有很多中小企业,它的现金流的确是非常紧张,所以政府在财政政策方面,怎么样去对这些企业和家庭进行救济,我认为是迫在眉睫要做的。这个做了也会有效地减少第2轮的需求和供应的冲击问题,否则第2轮可能还是比较大。
货币政策走向
但是政府在货币政策方面面临一个非常大的压力。因为1月份的通胀涨得非常快,CPI经过长期低迷,在二点几左右,但1月份的冲高到5.4,5.4在过去8年来是最高了。上一次基本上是在年和年,还有年、年,以及年到过5.4的规模,也就是从近20年当中,这是第5次CPI冲到5.4。如果大家要注意一下年的非典,你会看到非典过后将近半年多,物价是不断的往上升的,所以现在如果在货币政策的选用上就有一个非常大的压力,实际上就是我们经济学上常用的所谓的叫滞胀。第一经济不增长了,第二通胀又很大的增加,你直接放货币下去,可能短期之内是没有用的。孙明春在那篇文章当中还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加杠杆,如果在货币政策上加杠杆有哪些风险的问题,我认为他提的也是非常中肯的。
从年开始,政府就一直在去杠杆,我待会有一张图给大家看,显示得非常清晰的。现在从年到现在为止,在去杠杆、稳杠杆方面,政府的政策一直是比较连贯的。其实,也是因为现在的杠杆的确是非常高了,我们看到像居民部门、也就是家庭部门的债务占GDP将近50%了。如果居民部门加上企业部门加在一起,大概有%,也就是企业部门将近%左右,如果再加政府部门现在官方公布的有37%,基本上-%左右。
GDP的杠杆%,%,在全球比较来说都是非常高的,这个肯定是最高的一批国家之一。所以在这种情形下,如果继续开动杠杆,继续来升杠杆,我觉得显而易见会带来两个后果,现在就能预料得到的。
对海外融资成本影响
第一个,是海外的资本、海外的投资人对于中国政府的包括企业的偿债能力会发生非常大的担心。偿债能力担心之后,你直接的后果是国家的评级、企业的评级可能会随之调整。
第二个,你的国际融资的成本会进一步提高。
第三个,甚至会担心债务的可持续性,以及导致进一步有一些外资的流出,从而对汇率的的稳定都产生非常大的困扰。我这句话也不是危言耸听,大家如果看这页PPT的右侧这张表,现在我们经常说我们的外储是很高的,全世界第一大有3万多亿美元。但是,我们的外债从年的多亿美元,现在也一下子就攀升到了2万亿美元。还有一个压力的地方,就是说短期外债,也就是一年到期的外债,已经占了整个外汇储备的43%左右。
如果说外债的持有方信心在不足,这样一种挤兑效应是非常可怕。所以我觉得假如说政府采用加杠杆的措施,我个人认为可能性是很大——会导致两个结果:第一个,我觉得外部的融资、海外融资的成本会进一步提高。海外的投资人可能会更加小心,内部,由于你加杠杆需,要发行更多的人民币的债务,融资成本反而是下降的,所以我想有比较大的概率,在未来一段时间可以看到内外融资成本的不必变化,内部融资成本低,国内的外部融资成本可能会显著地升高。
如果加杠杆的货币政策得以实施,那会产生什么后果呢?
我在这一页里面放了两张图表,其中左边这张图表显示了中国的M2的发行量的数字以及年增速的图。如果直接看M2的总量是蛮可怕的,已经到了万亿,接近两百万亿人民币的规模。但是如果你看M2的年增速,其实是非常有意思的,从年的7月份开始,它的年增速就一直稳定的控制在9%以下,基本上在8%~9%的增速区间,远远小于过去比较高的13%、14%这么一个规模。所以因此从年的7月份至今,我觉得整个中国政府关于控制M2、控制注水的、控制货币发行的方面的决心跟政策是连贯的。
最近大家也看到刚刚1月20号之后,央行就降低了存款准备金,我们一度曾经高达24%。这相当于银行,比如说你有块的存款,你有24块钱,要存在央行,而且不给利息或者给的利息是非常低的。这样等于说是限制银行的信借贷能力,降低银行的借贷杠杆,现在经过几轮的存款准备金的调减,这一轮之后,调到了10%,10%跟美国对大银行的要求已经接近了。
当然如果跟我国的台湾比较,台湾大概7%左右,所以我觉得存款准备金的这样一种货币政策的应用工具还有一点点空间,但空间也不太多。所以可能没办法,该印钞就得印钞,当然如果印钞之后,也由于我国的货币流动的(特点),它是受限的。不是说人民币在资本项下可以在全球进行流动,还是受限制的,因此国内如果M2增速提高,更多的对国内资产价格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第1点我刚才已经讲到了,如果M2还要增发,国内的融资成本会比较大幅度的下降,甚至利率也有可能会有一定的调减。
对国内资产市场影响
另外,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我们不用去猜它的利率,其实不管是怎么样,对融资成本,对国内的资产市场影响非常大。国内第一大的资产市场就是房市,房市的规模远远大于股市。第二大就是股市。
房市
对于房市,有很多人很关心,关于房市的问题,其实我一贯的观点是很清晰的。其实住房的涨和跌有几个因素导致。
第一个是供和求的问题,我觉得答案是清晰的,在中国整体的范围内就是供过于求了,特别是住宅。
第二个,房市也是一种货币现象,它跟货币的利率就是我们的银行的存款或者贷款的利率以及货币供应是有关系的。第一,如果利率下降,房市有很大的概率是要涨价。如果加息,房市会跌价。第二,如果你多发货币,房市会涨价。如果你控制货币发行量,房市会跌或者是不动。现在从货币政策来看,可能都是对房市的涨价是有利的。
第三个,房市也是一种人均的财富跟GDP的发展阶段的一种现象,从中国看,无论是人均的GDP,还是二手房的交易量等等的,都不支持房价还可以持续的大规模增长。
第四个,也是一种家庭资产配置,根据最近的一次也就是年年底的一次的家庭资产配置的大规模的抽样调查显示,中国的城市家庭、城镇家庭90%左右的资产已经配在房地产上,所以我就很难理解,一个家庭它已经90%的资产都已经配在房地产上了,你怎么能指望它增加对房市的资产配置,所以,如果今年房价涨价也会是昙花一现,并不是整个健康的供需两旺的现象,更多的是一种货币推动,而不是需求拉动的这么一个现象。
股市
对股市,我觉得毫无疑问也是会有催长的效果跟作用的。所以,我个人在一个小圈子里跟朋友也打过赌,我说如果按照2月4号的A股的股指,或者说A股50沪深等等的股指,我个人相信有非常大的概率,到今年年底会有20%以上的增幅。
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货币的发行的问题,当然这只是我个人估计,最后还是要看国家的政策实际实施情况。当然有一点,从现在开始到整个疫情结束,我觉得股市还是会有跌的空间。其中之一,中国的A股有很多会出季报,香港有些公司也会披露它国内的子公司或者主要公司季报,我相信跟非典情况一样,有很多的A股公司一定会把很多的钱款抖落干净,把家底彻底的清仓,弄清楚。
弄清楚之后,你净资产跌、利润跌,当然股价也会跌。但整个大的形势到今年下半年,到年底,由于货币的供应关系,大概率股票会涨,当然也会通过港股通传递到香港去。
所以,今年除了房、股市之外,对金融机构来说也是利好。前面对金融机构,大家都很担心它的坏账的问题,今年如果你整个M2要扩大,对金融机构来说相当于分母扩大。分母扩大,它的坏账率又下降了,它的坏账的清缴的紧迫、清理的紧迫性又下降。所以,对金融机构的业绩来说可能也是一个利好。
当然这里面我其实也是想讲一个观点,我觉得从国家来说,还是应该坚持关于控制杠杆的这么一个战略。当然当前的情形由于疫情的这种紧迫性,可能被迫要做一些货币投放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说由此政策转向,其实在酝酿一个非常大的、更大的将来不可收拾的危机。因此,如果大家想在疫情的这件事情上能够有所动作,其实就是要猜测跟估计政府的货币政策的问题。
疫情第二波影响
弱势行业向龙头集中、新在线行业获得成长
市场情绪随着疫情的5月份左右结束,慢慢也会恢复理性的!当然我刚才提到5月份结束之后,可能还有第二波。
由于中小企业破产,就业人口减少,收入不减少导致的后续问题,这里面大家也提到,比如说像旅游、餐饮、航空这些企业会遭受起码3~4个月的影响,这么一个业绩的大幅度的下滑,包括一些会展等等公司,在这种情形下会出现什么情况?
首先这个行业是不会消失的。很多负债率比较高,规模比较小,自身资本垫资不够厚的企业会被清扫出局,更多的市场份额会向头部企业集中。
凡是只要需要人员聚集、人员的大规模流动来创造效益的这种行业都会受影响。这些行业的头部企业,未来的规模会更大,大家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