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限16岁以上人士阅读,红色加粗文字有暴力倾向,青少年请勿模仿。
昨天凌晨,市二院急诊室发生暴力伤医事件,这让从事20年护理工作的孙护士心有余悸。令她没想到的是,一名患者和两名陪同人员仗着酒劲,对自己和保安暴力殴打。尽管如此,医生还是为患者继续包扎完伤口。
孙护士回忆,昨天凌晨4点20分左右,急诊室来了两男一女三个20多岁的年轻人,受伤的是其中的一名小伙子。当时,她正在巡诊,听到陪同的女子正和急诊邵医生争执:“玻璃碎片划进了肌肉里,必须处理干净。”女子命令医生。
邵医生解释说:“我会认真处理伤口,但如果有肉眼看不见的玻璃碎屑,可能会有残留,这些小碎片是透明的,用B超检查也很难看出……”“这怎么行!……”女子对着医生大声嚷嚷起来。
▲医院监控画面
孙护士见状赶紧上前询问。她凑近女子时,闻到了一股浓烈的酒味,“你们喝酒了吗,要不要先到外面的椅子上休息一会儿?”
仅仅一句话,女子把矛头转向了孙护士,开始辱骂她。孙护士走出了诊室,女子不依不饶跟到外面,并指着孙护士的鼻子污言秽语。女子突然对着孙护士的右腿重重踹了一脚。刚刚包扎完伤口的患者,以及陪同的另一名男子也上前来殴打护士。
听到吵闹声,当晚值班的三名保安赶来制止。几人对保安也大打出手,一名保安被其中一男子扇了耳光,女子则不停踹其他保安。
“其中一名小伙子在辱骂中口出狂言,称要喊50个人带上家伙,把医院填平。”被打伤的保安说。
院方报警求助,民警赶来控制了打人者才平息了这场闹剧。目前,事件正在调查处理中。从医院了解到,孙护士的右腿处有一大片淤青,诊断为软组织挫伤,伤情需要观察。一名保安嘴角破裂,另一名保安身体拉伤。
护士:从医20年来第一次无故被打事发当时,市民支阿姨正在陪家人看病,目击了整个过程的她很是气愤。“这三个人上来就动手打人,对护士、保安又是踢又是推搡。”支阿姨说,护士上前劝说却被殴打。让支阿姨心寒的是:“把医生打伤了今后谁来做医生?谁来给我们看病?”
“从医20年来,从来没有与患者发生过冲突,这是第一次无故被打,很委屈”。直至采访结束,孙护士还是处于惊恐状态,甚至不敢走到事发的诊室走廊。她说,虽然新闻上常常看到外地发生的各种伤医事件,没想到就这么发生在自己身上了。
护士长张玉坦言,平时接诊中,最常见到的是语言上的暴力。前不久,一名患者来分诊,护士询问她哪里不舒服,患者暴躁地回一句“关你什么事?你挂号就好了”,还将医保卡往护士脸上扔去。如今,语言暴力升级为肢体上的暴力,对于医护人员来说,她们担心的是上班连最基本的人身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
近年无锡暴力伤医事件盘点年4月22日,一老年女患者在其儿子陪医院急诊外科诊室,患者在未挂号的情况下要求进行换药。急诊外科医师建议患者到门诊专门的换药室换药。对于医生的答复和指导,患者儿子不接受,把自己的母亲推出急诊室,关上诊室门,殴打医生。
年3月1日晚上,市二院急诊外科一名值班医生为腹痛患者诊治,当医生把诊断结果告知患者及家属,征求他们是否同意住院治疗时,患者的两个儿子不同意住院,并谩骂医生“胡乱看病”,多次将医生推至墙角、卡喉咙、抢夺工号牌,还用工号牌砸伤了医生的眼角。
此外,医院心内科医生门诊时被患者酗酒家属打伤,医院医生曾被患者家属打颈椎骨折等。陈静瑜:对暴力伤医实行零容忍全国肺移植著名专家陈静瑜表示,“现在我们医生,工作在暴力恐惧当中,像我自己女儿当时也不肯读医,甚至说找个医生的男朋友也不愿意,好像医生这个职业,就没有人愿意做,曾经出现过大连招儿科医生没有人去应聘,所以这样的话,长期以往对我们整个医疗卫生的事业,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陈静瑜认为,既要进一步完善医患关系处理机制,畅通沟通对话渠道又要对暴力伤医实行零容忍。“我在华盛顿大学(医院)看到,墙上明确告知,我们承诺我们的员工会为所有的病人提供最优质的照顾,但是我们也警示你们,医院的场所,不允许对我们的顾客对我们的来访者对我们的工作人员有任何的凌辱和暴力行为。”
律师:建立预防机制远比应对重要新吴区海辉律师事务所朱律师认为,患者殴打医护人员的行为肯定是触犯了法律,如果被打医生鉴定为轻伤的话,打人行为则构成了故意伤害罪。朱律师还分析,医患关系已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了,无论任何原因,都不能成为对医生暴力相向的理由。
国外如何应对伤医?美国:设置员工避险房间
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局颁布了第一版《医疗和社会服务工作者防止工作场所暴力指南》,规定医疗场所必须安装报警钮,配备手持报警器等有效的报警系统;设置紧急员工避险房间,保证治疗区有备用出口;家具布置和治疗区陈设应避免妨碍员工脱困。医院须建立暴力记录的患者“限制访客”名单;建立一个发现有攻击性行为的问题患者记录本。
日本:设专人聆听患者苦恼
日本人看病大多采用预约制度,医院的大楼里,经常能在布告栏上看到“患者服务至上委员会”的字样,医院为患者提供便利服务以及人文关怀而特设的一个部门,具体包括提供各种生活供需品、指派护工人员、接待投诉、聆听烦恼、收集患者意见等等。医院还重视对患者隐私的保护,包括病床必须配帘子,学生见习需要征得患者同意等,这也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矛盾产生。题外话:凭鲁迅的医术水准,幸好那个时代没医闹......
……
鲁迅曾对曹聚仁说,“学理论两年后,持听诊器试听人们之胸,健者病者,其声如一,大不如书上所记之了然”,“今幸放弃,免于杀人”……
……
以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推断,鲁迅的医学水平,大概只能做到护士:“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爸爸拿出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脚里的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可知从脚中取玻璃这个技术性动作由周建人完成,鲁迅只做了包扎。
“无论如何,鲁未遂大夫从认为用高明的医术救扶小我,到凭借文学的力量拯救大我,完成了弃医从文行动上的蜕变,华丽转身专心文学创作,终于在年写出了白话文小说开山巨著《阿Q正传》。”这是我老师说的。还附送一个创作轶事——曾有人问:“阿Q是中国人,为什么要取外国名字?”鲁迅答复:“阿Q是光头,脑后留着一条小辫子,这Q字不就是他的形象吗?”而我老师的看法却是,创作时鲁未遂大夫感冒了,喷嚏不断,所以啊Q啊Q。(节选自张发财文)难道,大家最终都得被逼地弃医从文?
来源:江南晚报记者易燃
责编:小冯
来源:江南晚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