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乡村建设中的景观细部设计的几点看法

来源:今日头条海南站:第十八届项目实操高端总裁峰会暨优质产业资源对接大会文章尾部查看

近十多年来,在永新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指引下,在原农工部全体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我县各乡各村的环境建设和人居改造得到了飞跃的发展,全县人民有目共睹,一个个旅游型的村庄打造得如诗如画,如怀忠茶源、莲洲溶溪、高市洲塘、烟阁黄竹岭、龙源口黄陂洲、三湾查步等等,举不胜举。

笔者从事新农村建设施工工作已有十个年头了,对美丽乡村建设已有一定的认识,现就乡村建设中的景观细部设计自己积累的一点经验,总结出来,以飨大家,就当抛砖引玉吧!

一、村标设计顾名思义,村标设计一般位于村庄主入口或在村尾设置村标,村标设施具有双重属性,一要实现村牌导向性指标性;二要体现环境优化基本功能。特别是放在美丽乡村建设这个大的主题下,村牌村标的环境美化功能需求甚至超出了指示导视功能,和复杂的城市环境对比而言,乡村及镇的环境结构较为简单。村牌村标的特色展示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乡村自然环境特征,另外一方面是乡村人文特征,不同的乡村,人们的历史文化底蕴、审美习惯也有较大差异,这些都是深层次的人文特征,在乡村镇村牌村标设计时,首先应该要提炼出整个环境的自然风格特征和文化特征,以此为基石,再以特色村牌的独特视觉效果强化乡村环境特色。这里我举个实例:龙源口镇黄陂洲的村头、村尾标牌就很有文化和历史内涵,很有特色,把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盾牌舞”嵌入在村标里,把墩上村的特色产业竹编斗笠溶入到村牌里,有地方特色,让人一看既有知识性、观赏性,也有趣味性,不枯燥单一,不烦琐,耳目一新。设计要点:村标的形式主要有牌坊、精神堡垒、大型标示牌、立柱、景观原石等。村标必须与当地的特色和文化相结合。注意村标的整体体量和建材材料的选择,色彩的搭配并保证其永久性等等。二、建筑外立面改造外立面改造一要依据当地民风民俗的传统特色,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新农村建设为着手,以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开展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设计要点:建筑外立面改造是基于建筑原有结构的前提之下,增添极具地域特色和乡村文化的装饰元素,从材料和元素着手,本着尊重场地文化的原则进行建筑外立面的“轻改造”,有些历史久远的建筑应保持原有风貌“修旧如旧”。并要求达到美观、大方、经济实惠、科学合理的要求。三、文化节点打造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和内在要求,乡村、农民、乡土文化构成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三个基本纬度,乡村、农民是乡土文化的“源头活水”,乡土文化是乡村、农民的“延续载体”,通过解构乡土文化的深刻内涵,明晰乡土文化特色的存在价值,并以推动乡土文化的沿承及“文化农村”的建设和打造为主,提升示范节点,全力打造特色亮点。文化节点打造一般由:村民活动广场、大戏台等一系列对村民普及当地文化和倡导文化传承功能。设计要点:合理的布置休憩设施、宣传栏、健身器械、文化雕塑小品等,景观要素要符合当地文化,以突显地域特色文化为主。四、绿化(植物设计)村庄绿化是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的主要建设内容,是农村生态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保持田园风光、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体现,因此,做好村庄的植物设计规划十分重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美丽乡村的植物设计与城市中的植物配置有很大的区别,它并没有专业的人员进行长期维护,不追求高大上,只求和谐生态,美观易成活。设计要求:选择不用长期打理,能自由生长的乡土树种,打造乡村原有的乡野植物景观,草花类选择多年生草本,切记不要选择一二年生的时令花。五、配套设施小品设计配套设施包括休息廊、休息坐凳、宣传栏、灯具等等。设计要求:布局需合理,风格与当地特色相统一,体量要适中,材料选择要体现乡土文化和生态文化。雕塑小品可以是水井、农耕用具、石碾、石磨、筒车、辘轳等等,也可以彰显当地文化特色的雕塑。六、进村主道路及村内巷道设计绿道是乡村景观中独特的慢行系统,是乡村文化、自然环境、产业发展的载体功能从单的交通转换成交通+观景双重功能。乡村绿道串起了慢行系统+风景线+产品线+产业带是乡村活力绿链。设计要点:①运动型绿道;②观赏型绿道;③游憩型绿道。

如果你正准备投资康养/文旅地产项目,但尚未有清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

医院、酒店、厂房、学校等闲置物业,但不知道怎么转型做养老项目?

如果你现在已经开始建设康养/文旅小镇项目,但在项目定位、商业模式、经营管理中不断涌现出难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tringuser.net/jbjc/81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