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精神科的体验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地方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今天是清明小长假的第一天,但我依然是6点起来了,医院进修啦,为了保持生物钟的稳定就继续早起了。没有别的事忙,医院进修的体验吧。想象在正式开始前,我对精神/心理科充满了想象。比如可能会是各种各样症状的患者同时出现?应接不暇?比如医生应该会很严肃?比如我应该会很忙,要帮忙整理档案什么的?比如可能要加班……嘿,网图一搜就有……这些想象让我一度有点焦虑。包括要不要带猫狗来,会不会没有时间照顾;但如果没有带猫狗来,我那么累,一个人回家没有小猫小狗帮我减压怎么办?(奥利:工具狗实锤)那么事实呢,是以上这些都没有!而且机缘巧合之下最终还是带他俩来了。到目前为止都感觉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奥利奥:已睡,勿cue病耻感这一次我深刻体会了病耻感是什么感觉。我之前做过三年的咨询,是指我找咨询师咨询(非医院),当然我们这行美其名曰叫“个人体验”,当时我逢人就聊我的咨询感受,几乎没什么羞耻的感觉,甚至有点骄傲。医院精神/心理科就诊的经验。所以每次推医院的时候,我知道大家多少会有羞耻的感觉,不愿意去,我会尝试进行一些安抚。但这种羞耻我自己没体会过。那么这次我体会了。羞耻感是从大厅分诊台就开始的。我找不到心理科,只好问分诊台的小姐姐,我发现奇妙的感觉来了——我突然变得很在意她的眼神!我问她心理科怎么走,我的眼睛和大脑就自动开始搜索和判别她的反应和表情中有没有鄙视我的意思,虽然我知道我不是去瞧病!??错误示范!那一刻我体会到了作为患者的不容易。病耻感是自动产生的,很难控制,这里面有深厚的文化基础。所以目前只能接纳病耻感,尽量不要再因为病耻感又多生一份对自己的埋怨。有趣的小误会到了心理科所在楼层后,我发现这里好多老年患者在等待就诊,我惊呆了!我心说现在心理教育已经这么普及了吗?连老人们都坦然接受来心理科了?很快我发现这是个有点搞笑的误会——人家是来旁边的心内科的!我就说嘛。不过我后来正式跟诊后发现,这边的大多数患者竟然也是老人。这和我预想的——医院心理科的患者应该大多数是和别的科联动治疗,大多数是躯体化的症状比如头疼胃疼等等;如果真的觉得是精神类医院——完全一致。初识的尴尬到了科室门口之后,我找到了要见的医生老师,但看到有患者在就诊,我觉得还是不要打扰人家了,就说等一下再进去。结果发现,随着患者和医生聊天的时间越来越久,其他患者都凑在门口听了!是的,门是不关的。天呐,我当时就感觉尴尬得医院了。一天后我意识到,那是我咨询师的“职业病”,反而患者对于这种情况习以为常。因为这是来找心理医生诊断和拿药,不是做咨询。医院的心理科,医院。虽然我依然觉得如果可以关门的话会更好。哦不过,旁边的专家门诊还是一直关门的。(可能这就是“普通号”和“VIP”的区别?(有些不恰当的比喻……))P.S.专家的屋子里挂了满墙的锦旗,我差点笑场——因为联想到了电影里的那种骗子的布置??……类似这种哈哈哈哈(老师我错了!熟悉的话语我在外面等着的时候,大妈和我攀谈。大妈说里面那人在说车轱辘话,治不了;说她当年上山下乡,住棚子,睡草席,啥心理问题都没有,现在的人就是太脆弱……我很理解这种想法,但也认为当年吃到一口饱饭就无比快乐的情况,和现在社会中很难快乐的事实,无法直接相比较,绝不是简单地谁更坚强的问题。在第二天和医生聊天时,医生也说以后心理疾病会越来越多,因为现在的人们能吃饱饭了,以前没饭吃时没空想的问题,现在慢慢都出现了。好像和大妈说得是同一件事?但又很不一样。老师的叮嘱开始正式学习之后,老师严肃认真地叮嘱我:“第一,注意安全。”我笑了,我说我还以为要强调遵守伦理,要保密之类的。她说不是。在这里最重要的是安全,遇到突发情况第一时间逃跑……然后让我不要再带电脑来了,因为不方便逃生……(不光指精神科,指所有医生都要注意安全,比如之前陶医生的遭遇)我突然想到,我最开始想象的精神科是有玻璃窗口隔着那种……“第二,别说话。”“千万别和患者说话,最好连问路都别回答,除非你特别有把握。所有的都交给医生来做。”你永远不知道哪句话会激怒患者。你也永远不知道对面的患者真实情况是什么。之后和老师们聊天发现大佬们都太有趣了,完全不是之前想象中可怕的样子??甚至都挺逗的。专业的时候很专业,工作之余又很chill(啊为什么突然想到hippop的词),身份转换毫无困难。大家觉得心理医生看多了病人自己也被“传染”,确实是多虑了。平常心与好消息之后就是坐在医生后面学习了,主要是观察。老师说其实笔记都不用记,因为其实常用药就那么几种,然后每个医生思路也不一样。真实临床和书上讲得也相去甚远,学了也不利于考试……好吧。大多数患者是复诊,主要是拿药。很开心的是听到很多人说吃了一段时间后真的变好了,也经常会听到患者说“好太多了”。说实话我以前对药物是怀疑的,大家对药物的疑惑我都有,比如会不会成瘾,比如是不是停药就完全不行了之类的。但短短两天,我就听到了很多非常好的反馈,因为也遇到了说吃了一段时间(一般是1年以上)之后逐渐停药,十来年都没有复发的。就感觉挺振奋的吧,以后我也可以更踏实地向我的来访者(有需要的话)医院就诊的方式。老师还说有的人吃一次药就好的,我说那这人底子是真的好,她说对。所以真的不用那么害怕吃药。不过,遵医嘱是最重要的。我也见到很多人自行停药,导致迅速复发,又来就诊的,所以一定要听医生的话呀。定期复查也非常重要,有一些定期身体检查要配合进行,才能看到是否有副作用产生影响。嗐,你治别的病也是一样的道理呀。“像治感冒”我跟老师说,感觉两天下来,我最大的体会是对诊断和开药不害怕了。感觉有点像治感冒——心理药物是为了缓解症状,感冒也是为了缓解症状。感冒严重的时候也很难正常工作和学习,也没心情做其他事。老师说,嗯,是有点像,不同点是——感冒一生中要复发好多回,但心理反而不会。哇,竟然又是好消息呢。我看到很多老年人在服用抗焦虑和抗抑郁药物后,整个人状态好了很多,和家人的关系也融洽了许多。也不禁有点难过,想到我爷爷当年真的应该服用一些抗焦虑药物的,就不至于最后那几年总是心情很不好了。精神科?心理科?关于科室的名字,医院叫精神科,有的叫心理科,也经常有来访者或者朋友问我这两个的区别是什么,我之前也不太确定。这次实地体验的感受是:区别不大。我原来以为叫心理科就是心理治疗/咨询为主,叫精神科就是医生开药,这次发现,医院虽然叫心理科,但完全就是精神科呀。大多数是可以开药的心理医生,有一个心理治疗师做咨询,还有一个足够用的心理测量室。去网上查了一下,发现这两个名称确实没有实质的区别。主要是在成立时决定用哪个就用哪个。用“心理科”的大多在医院,因为考虑到大家对“精神科”的印象就是很严重的患者就诊的那种(像我开头提到的想象),所以会喜欢用“心理”这两个字缓和一下。然后确信了一件事:医院的“专”不是盖的。大家如果想得到心理方面最专业和全面的诊断,医院的。医院的心理科相对还是小科室,像我进修的这里没有住院功能,因为确实没有这种需求的患者,需要住院的患者都会去医院。如果你只是有些不太严重的睡眠障碍、暂时的抑郁或焦虑,那可以就近在医院治疗。治疗心态有一点挺重要的——坦诚。你就把医生当作诊断和配药的“工具人”,把你最真实的情况都告诉医生,才最有可能给你开到最合适的药。医生见的患者太多了,每天也挺忙的,根本没时间“耻笑”你。而且和精神科医生聊得时间很短,所以尽量讲明白你的症状是什么。和你看其他病是一样的。初诊很有可能需要抽血,所以初诊最好还是挂一大早的号去吧,就像你平常的体检。找医生就是来帮助缓解症状的,不是心理咨询(除非你挂了咨询的号),医生也不是很care你的成长背景。如果你带着做咨询的心态来找医生聊天,很可能会非常失望,甚至愤怒。每个医生治疗的思路和风格不一样;医院的常用药也不一样。所以当你感觉服药后效果不大,甚至两周的适应期过后依然非常不舒服,就一定要及时复诊,把情况告诉医生;如果换药后还是情况很不好,也可以考医院。医院挺正常的,千万别和绝望挂钩,心理这行真的很讲究匹配。医院的治疗还是心理咨询。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你。服药治疗和心理咨询的关系这个话题也挺有趣的,我原来以为医生们大多认为还是药物管用。但真实是:每个医生看法不同。老师问我怎么看的,我说咨询是辅助嘛,精神卫生法不也规定了如果真的需要就医,医院为主,咨询是配合。老师说:不,我觉得是平行的(意思是两个在不配合的情况也可以同样有效(或者同样无效……))。我说那医院的那种情况,我就必须让他去呀,我只能辅助。老师说:医院也是自由的。医院,但是还愿意和你聊啊,你还是能帮助他。我说法律规定了这种咨询不能接呀。她说,那就只能不接了。然后另一个医生会非常怀疑咨询的效果,问我:“你觉得咨询真的有用吗?你的个案里有成功的吗?”每次回答这个问题也要用辩证的方法:主要取决于来访者的目标。从来访者的咨询目标实现来看的话,当然有很多成功的呀。西药or中药医院开到过中药,我一开始还很担心效果,但是他服用之后说效果非常好。我看到老师也有时会开一些中成药。主要是辅助的作用。很有趣的是,有些患者一段时间后就不需要吃中药了,结果患者反而很担心:“不吃这药成吗?真的可以减掉吗?它不是主治吗?”医生很无奈:“那你想吃就给你开上吧。中药怎么会是主治呢??,主要还是那两样西药在起作用呀,如果用中药就能好,那可就太简单了。”患者:“哦我看它的名字叫‘心神宁’就以为主要靠它……”我不禁感叹:名字起得好太重要了啊!那一堆西药名字那么长,我都念不通顺,可不就是容易被忽视嘛……电子化这次我还有一个很震撼的点,医院的电子系统折服。太方便了!方便的同时还极大提升了专业性!不禁再医院心理科竟然还在用手写,关键是手写也没见他写明白……电子系统从诊断记录到开药的选择,都非常智能、迅速,而且逻辑也很通顺,极大避免了操作风险。还可以快速查阅过往的诊断、开药记录,不管是哪个医生的,再也不用担心别的医生的字不认识啦??,对复诊简直太友好了。我之前想象的整理档案这种事完全不存在好吗,而且极大避免了患者的档案丢失、外泄等等。当然也就不用加班了!突然想到老师说让我别记笔记了,还真是,有的患者应该会担心我把他的个人资料记下来吧,虽然我只是记了几个药名……嗯,下周开始严格听老师的话,就纯旁听就好了。最多带本书看看。房子——最大心病?短短两天时间里,我感觉“房子”这个词在患者叙述中出场率极高!(“儿媳妇次之”……)因房子拆迁、过户、未来遗产分配导致抑郁焦虑的情况太多了。还有就是深深感慨:家人带来的心理压力也真的很大。理不清的关系和矛盾导致吃不下饭、睡不着、头疼……于是来寻求药物帮助。你以为婆媳矛盾只有你痛苦吗?婆婆也够难受的……千古难题!哎,怎么说呢,不在关系中的话,孤独也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但在关系中也有这种风险……谁也没比谁好到哪去。就当成是感冒吧,有时感冒来得也是猝不及防对吧。更何况有时候我们也没有更多选择,只能顺其自然。有的患者根本没空考虑房子这样的事,他们被身心双重痛苦折磨着,比如一边因为肿瘤做化疗,一边要靠药物维持心理健康,来就诊时还特别友好,特别有礼貌,真心在感谢医生,一看就是很善良的人。忍不住非常心疼他们。感觉大家都在很努力地活着。普通的生活其实是很珍贵的呢。不要以为普通的生活真的普通到随便就能得到。总之,来医院进修还是挺有收获的,我的主要目标:熟悉药物、了解身心疾病/躯体化严重的患者这种我不太常见到的个案,这两个都可以有效实现。没想到还多了一个bonus:了解中老年这个群体。接下来的三个月继续努力吧!想到一个番外:我第一天去的时候穿白大褂没经验,和小伙伴出去吃饭,小伙伴很惊讶说你怎么穿着它就出来了,这样不让进饭馆呀。我一开始还以为说怕油污弄脏了衣服?后来反应过来,是因为会被饭馆嫌脏??不让进。我想少了……我才发现我是个很乐观的人呀哈哈哈(雾番外2:老师说主任十几年前同学聚会,一同学说“他是治精神病的!”,大家哄堂大笑。结果前段时间,这同学带着家属来治疗了,懊悔当年不应该随便耻笑精神科工作者,是自己浅薄了芭妮

码字不易,感谢赞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tringuser.net/jbjc/81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