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方式是人们用来处理信息和感知周围世界的一种思维习惯,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较为固定的元认知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思维方式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对思维方式的研究可以追溯到Jung的人格类型说上。Jung的理论成为后来西方心理学家探讨思维方式问题最直接的启发者。Adler提出的“生活风格”也展现了个人在社会和文化影响下的思维特性。Kelly进一步强调了这种风格的影响,认为个体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人独特的看待与处理问题的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很难改变。20世纪80年代,Myers和Briggs从感受—直觉、思维—情感、判断—知觉以及内向—外向四个方面来衡量管理者的认知风格,在管理实践中受到了广泛的 从思维方式角度分析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源于Nisbet和Peng等人的研究工作。他们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起源出发,认为基于不同历史传统和地域文化的东西方人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在他们看来,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是整体性的:这种思维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强调主体和环境之间的和谐以及环境的影响,强调承认矛盾以及学会运用矛盾论的观点看世界。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分析式的、单向度的:它强调事物本身的特性,强调用逻辑的、非矛盾的观点看待和分析问题。Ji、Peng、Nisbett等人发现,由于中国人倾向于从整体的角度看问题,所以在认知事物的时候往往不能把个别事物从其所处的环境中分离出来。
中国人常用的辩证思维方式对其认识问题过程的影响最大,并明显地表现在中国人对矛盾的看法上。中国人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变化的及复杂的观点出发看待矛盾,认为任何事物当中都蕴含着矛盾。因此,折中是处理矛盾的最好方式。相反,美国人从世界的相对稳定性出发,认为有可能从一个大的环境中提取出单个的事物并对其做对错判断。这种看待矛盾的方式使得中国人在处理矛盾时更多地求助于协商,而美国人则求助于规则和法律。Peng进一步认为中国人的辨证观念包含3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美国人更相信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思维,它强调的是世界的统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受这种思维方式影响的人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而是要么对、要么错。
思维方式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作为特定民族精神的最稳定内核,思维方式就成为其观察和思考客观事物、国家及民族前途的框架结构。经验综合性是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的一个最基本特征。它倾向于对感性经验的整体把握和直接把握,主张在主客体的统一中把握整体系统及其动态平衡。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务实性极强,人们的认识离不开“经世致用”、满足于日常需要的实用技术。意象思维是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与中国人习惯于从整体到局部进行思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意象思维既不同于感觉知觉思维,又不同于理性的抽象概念,而是一种感性形象和抽象意义结合起来的符号性思维。国内的文化学者认为,儒教思想中的“中庸”观念和道教思想中的“阴阳观”是中国人思维方式最直接的体现。黄丽莉认为,天人合一是中国人追求和谐的思想基础,这种和谐观具有3个特点:辩证性、调和性和统治性。
有关思维方式的研究,未来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研究思维方式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影响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如进一步研究思维方式对健康行为、决策行为、人际行为等的影响。第二,研究人格与思维方式的关系,不仅可以为人格的文化特异性理论提供解释,而且对思维方式研究本身也具有推动作用。目前,心理学框架下有关中国人“大七”人格的理论已经有了相当多的证据,这些来自本土研究的数据所提供的人格结构,对我们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有帮助的,而积极寻找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使我们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有更深入的理解。第三,研究思维方式与自我的关系以及在不同人际情境中的表现。既然中国人的自我和西方人的自我有着明显的不同,那么中国人的自我概念与思维方式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他们在不同的人际情境中表现如何,需要进一步探究。第四,研究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发展特性。尽管有关认知发展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与我们关于中国人思维特性的研究相吻合,但是对于中国人的思维特性是否具有阶段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否可以像西方研究那样分类、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如何形成的等问题,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陈曦王有智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社科电视”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的专业性学术视频制作机构,也是国内首家面向理论界、学术界、社科界的原创网络电视节目权威性、综合性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