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说起清明,总给人一种烟雨朦胧、惆怅满怀的意象。 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清明时节的气候特点,就是多雨阴湿、乍暖还寒。 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清明节气,虽然已经步入春天,气候逐渐转变的温暖和熙。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降低。 这是由于东亚大气环流,已经实现了从冬到春的转变。西风带槽脊移动频繁,低层高低气压交替出现,由此导致了冷暖变化幅度较大,雷雨等不稳定降水逐渐增多,天气冷暖多变,人们对此应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凉感冒。 古时,清明又被称之为“寒食节”,现在有些地方,还保留着禁火吃冷食的习惯。 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等到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介子推却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没想到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 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早已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但在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却也一直流传了下来,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是千年如一的。 但是,从中医角度来讲,清明时节,凡是耗损或阻碍阳气的情况,都应该注意避免。 “阳气”升发是指脾胃的运动收缩,这使得人们在春季的食欲比较好。立春之后,体内肝气会随着春日渐深,而越发旺盛,在清明之际达到顶点。 但,常言道过犹不及,如果肝气过旺,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还可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人们对此要予以重视。 这其中,就涉及到春季养生中的精神调节问题。人们在春季肝气过盛的话,容易有精神失常的时候,这就需要在清明时节适当的出来散散心,赏春踏青,缅怀下先人,寄托哀思,起到了悲克怒的作用,这对于肝的调理是相当有好处的。 此外,清明时节的饮食,宜温,忌油腻生冷之物,人们要多食用新鲜的时令蔬菜,不宜食用“发物”,多食用护肝养肺的食品,调整阴阳,这对身体健康是有好处的。 总之,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