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骑行大运河第一人,拍下了80年代最惊

谢谢支持

/骑/行/京/杭/大/运/河/

人为什么要在路上

因为回首的时候

不愿假装什么都没看见

沿着京杭大运河,回到80年代

刘世昭

每个男人,一生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坐骑”,这是爷爷对我说的。

我叫刘世昭,今年67岁。我的爷爷叫刘文辉,人称“西康王”,曾拥有10余万军队和大半个四川的防区。不过从记事起,爷爷已经调任北京,成为新中国的林业部部长,但他最有名的,应该还是那句“政府的房子若比学校好,县太爷就地免职”——因为这句话,当时西康不少县长都在学校里兼职做老师。对了,我爷爷的五哥叫刘文彩,中国最有名的地主之一,不过那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我记事的时候,爷爷已经不用骑马了。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每天都要看报读新闻——受他的影响,我对媒体有了兴趣。年,我进了《人民中国》杂志社做摄影记者,一直做到离休。

长大之后,我也有了我的坐骑,一辆“二八”自行车。从我们家劲松出发沿着二环路,再到建国门走长安街,一直过了复兴门到展览路,再往前就到我们单位了。这段十五公里的路,我每天骑一个来回,三十多年,到现在也没停下来——这也叫扫街,其实是个摄影记者的基本功。

年,我工作不久,接到了一个活,和同事沈兴大顺着大运河沿线采访。那时候,有些运河年久失修早就不通了,开车的话也没有那么好的条件,正好当时又赶上国际能源危机,纷纷倡导绿色出行,我们一合计,索性就骑车去采访了。

上了路才发现,骑车是最好的选择。一是细致,大马路能走,小泥路也行,二是灵活,遇到什么有趣的事儿,车子随时可以停下来,风景看得格外逼真。骑车长距离采访,在当时也算是创举,我们也无意中成了“骑行采访大运河”沿线的第一人。

我们骑的就是两辆普通的飞鸽自行车,那会儿物资紧张,这两台车还是单位写的介绍信,天津二轻局特批来的。随身的行李,除了沿途穿用的衣物、雨具和照相机、笔记本、图书资料以及打气筒和修车用的铁器家伙外,为了防震怕损伤相机,又特制了两个装有弹簧的铁框,这样平均每人至少又有40公斤的负重。

出发前,我们整理了沿线主要县、市的历史、地理、文化、人口等材料信息,那批资料堆起来就超过了1.5米。

运河总长一千多公里,可那次我们骑行路程达五千多公里,因为每到一个地方,我们还会去当地的历史文化景点。从年5月19日到年1月19日,除去因病和春节返回编辑部休整外,共历时天,经过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沿途采访了53个县和77个村镇,访问了上千人。

三十多年的时光,把一个当年的长腿偶巴变成了老帅哥

公里大运河,年修凿史。虽然历史书上说当年大运河是封建王朝为了加强统治而修建的,但我看到的却是不一样的真实。我的电脑里,以“大运河”命名的文件夹有五六个,里面存储着数千张照片,记录着大运河沿岸的风土人情,都是后来一张张扫描的。

当时光考察北京附近的运河,我们就花了快一个月时间。出北京城看到的运河上第一座古闸——庆丰闸(也叫“二闸”),早年民间都说“二闸的狮子会凫水”,那一对“钢铃武太狮”及其表演还受到过皇帝册封,可惜现在都看不到了。当年还能看到一个“八”字形的闸基,如今不知道是否还在。

我喜欢将镜头对准运河畔的人,他们才是大运河的生命。

北京通县的戴元成老人,当时百岁高龄,是通州城内唯一健在的、扛过皇粮的老人。清末从南方运到通州的上等好米,即所谓“白漕”,就是他们由他们抬进宫,那大概是我跟历史上“漕运遗风”最“亲密”的一次接触了。老人当时腰板硬朗,行动自如,还能推着小车带重孙上街玩。

北京市通县,曾在大运河上做过搬运工(俗称“扛大个儿”)的百岁老人戴成元(年)

沿着大运河行走,看到的是风物,也是历史。

在天津的河西务码头,大师傅炸出的油饼像个大锅盖,一张足有一斤多,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大的油饼。

原来打从元朝起,河西务就是漕运的重要码头,走船的时候运河岸边运货的苦力特别多,他们饭量大,挣钱又不多,买这种大油饼,既填饱肚子又能省钱,这油饼就是那时候留下来的。

天津市武清县,河西务镇大运河漕运遗风——大油饼(年)

在山东临清县的张窑村,村里的民房几乎都是用北京紫禁城里那样的大青砖砌成的,不少还留下了烧制时的字样。原来这里在明清两代,曾经是专门烧制皇宫所用砖瓦的地方,其中烧制好的合格的上等砖,每块上面都刻有烧制的年号,再由黄裱纸包好运往京城,余下的便被当地居民用来盖房子。

在杭州古老的拱宸桥,停泊的小船和清晨上班时川流不息的自行车足以见到这座江南省会的活力。

这是一幅80年中国城市的巨大画卷。那时候,有些人,正青春;有些行当,尚未洇灭;有些记忆,就停留在那些胶卷之上。

浙江省杭州市,京杭大运河上的拱宸桥()

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下大运河畔停泊的小船()

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下清晨上班的人流(年)

浙江省杭州市,篆刻夜校(年)

北京市,京密引水渠()

北京市,京密引水渠旁游泳的孩子()

河北省沧州市,农家的武馆()

河北省吴桥县,人人会杂技的农民()

河北省青县,兴济镇骡马集市()

天津市武清县,流经河西务村的北运河(年)

天津市,狗不理包子(年)

天津市武清县,织地毯的工人(年)

山东省德州市,四女寺枢纽大运河边的放羊娃()

山东聊城,疏浚运河()

山东省武城县,集市上看戏的农民()

山东省陵县,修表匠()

山东省临清县,街头风味小吃托板豆腐,俗称撅腚豆腐()

山东省临清县,交售棉花的车队()

山东省济宁市,玉堂酱园酱菜坛堆积如山()

江苏省扬州市,施桥船闸()

江苏省扬州市,扬子津拉纤的渔船()

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刻印社(年)

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刻印社的工人在刻线装书的木板(年)

江苏省常州市,京杭大运河上运输的船队穿行于建于明朝年的广济桥(年)

江苏省常州市,流过市区的南运河()

江苏省常州市,小区公园晨练的人们(年)

江苏省常州市,生产手扶拖拉机的工厂(年)

江苏省常州市,制作宫梳名篦的工人(年)

江苏省无锡市,流经市区的京杭大运河(年)

江苏省无锡市,大运河中的船民(年)

江苏省无锡市,清晨惠山上练石锁的人们(年)

江苏省兴化县,秧田里戴花干活的农妇()

江苏省苏州市,流经城内的京杭大运河()

江苏省苏州市,京杭大运河()

江苏省苏州市,当年生产太和殿金砖的地方,陆墓公社御窑大队(年)

江苏苏州,风味小吃青团子()

江苏省苏州市,刺绣的女工们(年)

江苏省苏州市,街头卖春卷的摊贩()

江苏苏州,观前街()

江苏省苏州市,周庄早晨的集市()

我们骑行大运河的连载刊发以后,在日本掀起了一股“运河热”,很多读者来信,纷纷对运河文化表示感兴趣。有的读者来中国旅行,特地会挑一段运河骑行。

90年代,神奈川县的一些读者来中国骑行大运河,沿着我们当年的线路从杭州骑到北京,前后用了六年时间。他们到达通县时,我还特地跟着骑了一段。

34年过去了,只有运河,还在那里。

我一直想要重骑大运河,在67岁的时候,这个愿望越来越强烈。

经常有人问我,为何年近古稀还要搞这种重体力活动,乘车去摄影岂不更省力省时?我能回答的无非是:骑行可以到达机动车无法到达的一些地方,更好地处理一些随遇情境,观察到一些更细微的场景,可以用更自然的方式接触到生活于运河两岸的人,还有,骑行更“绿色”,一不留神又“时尚”一把……

但有些更微妙的东西难以言说。

我的摄影生涯,早年师从著名摄影家黄翔学习,从拍摄黑白风光照片入手。第一次骑行大运河,是我逐渐深入社会生活的开始,手中的相机也发生了变化……从







































澶嶆柟鍗″姏瀛滅劧閰婃晥鏋?
鐧界櫆椋庢湁浠涔堝亸鏂瑰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tringuser.net/lcbx/2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