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来自法国的朋友说,中国街头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很大的招牌和到处可见的奶茶店,“奶茶店好像我们的咖啡馆。”
大人眼中近乎于甜水的奶茶店,对于很多初高中生来说,有着一层不同的色彩。不少店面里,总会出现“闪客”:午餐时、放学后、补课结束后,短短的十几分钟里,奶茶店里会忽然人满为患,又忽然喧嚣不再。
所以,孩子们只为了“奶茶”本身而去吗?
周二,中午12:25日照
中午十二点左右,忽然阴天,下起雨。这家位于山东日照、只有十平米左右的奶茶店,暂无客人。一进店门,留了两块瓷砖的空间,是让客人点单的。半人高的白色窄台上,摆着一只胖嘟嘟的招财猫和一台点单的电脑。“绿色的富贵竹和红白相间的招财猫之间,我选择了后者,因为萌态可掬的小东西更容易受到学生的青睐。富贵竹太大人了。”店主一边说,一边对因为下雨,午餐时间是否还会涌进来那么多顾客,没有太大的信心。
平时12:20开始陆续的有顾客上门。而这些准时准点上门的大多是旁边一所中学的学生。“我们的初中部和高一、高二在一起,高三部在单独的另外一个校区。”第一位冒着小雨跑进来的学生说。
“来四杯柠檬水。”这个背着书包的男生用山东话大声说。店主的妹妹立刻开始制作。这家奶茶店只有店主和妹妹两个人打理。
“你今天咋上学迟到了?”店主用熟络的口吻问这个穿着校服、身材壮实的男生。男生忙着发语音信息,“带了四杯,带了四杯。”
发完信息,男生解开被雨淋的有些潮湿的校服,才回答店主,“我上午去打狂犬疫苗了。前几天在路上逗小猫,被挠了。”男生继续对手机说,“你要蜜桃四季春?我没那么多零花钱了,咋买……你快点,等下上课就要把手机上交了。”男生一边说一边探着身,看看里面奶茶制作的进展。
在这条不到一千米的街上,分布了四五家奶茶店。这家奶茶店是初中生最愿意光顾的,“高一高二很少来,他们忙。”这里最便宜的是四块钱一杯的“柠檬水”,被细分为少糖、半糖、正常;去冰、少冰、正常冰。“蜜桃四季春”则要六块钱。这里的饮品最贵的要数“杨枝甘露”,价格在十块。其余的饮料,基本上是按照奶茶八元、圣代冰淇淋六元、甜筒冰淇淋两元的价位等级划分的。价位是同一条街其他奶茶店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在短短的十几分钟里,门外又跑进来两个初中生:
“你没打伞?”
“上节课老师拖堂了。”
“我们下午还有考试。”
“那你还出来买?”
“我不喝就困啊!”
“今天轮到我买了,下雨还要拎五杯回去,就不打伞了。”
店主探着身,提高了嗓门,“你俩都要什么?”“柠檬水,五杯。”“我也是!”四元的柠檬水是初中生的“爆款”,可以让难熬的初中下午变得有些甜味。
奶茶经:便宜、醒神
决定初中生买奶茶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便宜。一位初中生一天的零花钱在五到十元。一杯柠檬水的价格恰好没有超支。加之午后上课容易犯困,不少同学通过喝点甜饮料振奋精神。但价格是雷打不动的关键。
周五,傍晚6:00南昌
天气闷热的南昌,在距离人民广场几站地的小街巷里,一间奶茶店挨着一家炸串店。“炸串店的生意比我们好。”这家奶茶店的门口是一米高的贴着白色瓷砖的点单台,从点餐台拐过去,是两张0.8米正方形的简易小桌,“我们已经开了两年多,算是时间比较久的。”
“以前隔壁没有开炸串店的时候,我们只做奶茶。”店主发现炸串店生意不错,遇到放学和午餐时,偶尔还会出现排队。不到三十岁的他也开拓生意,进了一台小型的电油炸机。主要炸鸡排、鸡米花、猪排、香肠。虽然和奶茶看起来不太搭,但能多卖些钱。
“今天考的好,我要买奶盖的。”“考得好?那你要请客咯!”虽然店里有空间,可以让初中生在放学后选择在店里喝,然而很少有学生在这里喝。而在店里买炸串的大部分不是初中生。
初中生快速地来,快速地走,大部分都穿着校服,“我们都是初一初二的,初三和高中他们要上晚自习。小学生可能是要坐校车。”虽然不是靠近学校的奶茶店,却是一些学生回家的必经之路,“一开始只有几个同学停下来买奶茶,渐渐的我们就习惯了。”
“我们不敢在外面停留太长时间,回家晚了会被家长说。”一个女生说,“但在学校里闷了一天了,就想慢点回家。只要有一个人说口渴了,立刻有人说去买奶茶。也不是每次大家都买,有的时候就一个人买,可我们都陪着,就想慢点回家。”
大家一起做一件事,有归属感。“拿着奶茶,跟同学一起放学走回家。到了这个路口要和一个同学说再见,到下一个路口还有一个同学转弯。我是倒数第三个。”奶茶只是初中生一起做一件事的“道具”,而这件事可能只是“放学回家”。
奶茶经:放学,社交
初中生的社交时间太少了,假期也多半在补课。看电影、唱K,基本上只有在公共假期才偶尔为之。平日可以像模像样社交一下的,就是在放学回家路。买杯奶茶、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孩子们感受到独立的快乐。
周四,傍晚5:40沈阳
在沈阳这条不足两公里长、联通了一所小学和大学的狭窄马路两侧,是包括奶茶店、烤串店、包子店、炒饭店在内的各种小店。几乎所有的小店都是用老旧楼房的一楼改成的门市房,把整间房子打通后,改成的各种店面。光是奶茶店,几乎每隔七八十米,在路的两侧就会有一家。
而这家招牌最大、价格最低的奶茶店,是最火爆的。甚至连灯光在红白相间的装饰下,也比别的奶茶店更明亮一些。“我不知道其他奶茶店经营的咋样。”这间奶茶店的店员都是大学里勤工助学的大学生。
在距离这家奶茶店不到五百米的地方,是另一家不少学生都会去的奶茶店。两家店的区别在于,后者是有四张桌子让学生们可以坐下来一边聊天一边拍照的,后者的装修很有INS风。而这家生意火爆的奶茶店里,同时至少有三个店员在忙碌:一个负责点单、收款和装袋,另外两个一前一后负责制作。装修没有风格可言。
制作奶茶非常简单,各种调料、茶水都安放在相应的位置。有的用长柄勺子舀出固定数量的几勺,有的按一下电动开关就会流淌出定量的糖浆,最后再把奶茶杯装满纯净水——甚至连不同口味、不同种类的奶茶的杯子,也是固定的大小和形状。
“下午五点半、六点那样,小学生都来买冰淇淋。四五年级那种。”戴着口罩和一次性透明塑料帽子的店员一边打包一边说。这里的冰淇淋只要两元,个头很大,奶味虽然不足,但甜味很够。
“到了晚上八点多,旁边那个补课班的初中生就来了。也有买冰淇淋的。大部分买奶茶,最近出了蜜桃口味的,初中生就喜欢买。挺便宜的,才六块钱。”
奶茶店旁边、隔了两个店面,就是一家小超市。超市里,各种口味的饮料占了一个货架。其中包括奶茶冲饮。“我不会去买冲饮。”一个初中生说,“特别没感觉。”这位初一的男生个子还不到厘米,胖乎乎的脸上看起来总是挂着笑,“口味上没啥差别,都是甜的,但是杯子不一样。我拿了冲饮,还怎么跟同学愉快的玩耍?大家都是奶茶,就你是冲饮。你不被排挤,谁被排挤?”
上补课班之前,初中生也会来奶茶店即买即走。而过了夜里八点,这家一直开到夜里十点半的奶茶店依旧人流不断,只是没有了小学生放学、初中生补课的爆发高峰,大部分是大学生。
到了这时,奶茶店的店员虽然一直在忙碌,也开始偶尔聊上几句,“明晚我们有实验课,实验报告我还没写完呢!”而店员说,“我自己是不喝奶茶的,我都多大了,奶茶太甜了!”顿了顿,她又说,“小学生可能不见得清楚这一点,但初中生肯定知道,可他们不在乎。他们都一群一群来,边买边聊,你知道吗,就是那种……标配的感觉。”
奶茶经:奶茶杯,流行
孩子们追求一种由奶茶杯带来的流行感。而这样的流行感多为短暂的共性,不复杂,而且过了这个年纪可能就不会在乎。无论纸杯、塑料杯,无论卡通的图案,还是彩色的线条装饰,都能体现十二三岁的“流行感”。
周日,上午10:30深圳
乍一看,这间奶茶店比其他的店面要大,其中最吸引注意的,就是位于收银台两侧的三张桌子。一张是四人桌,在店的最里面,占了一角。另外两张是双人桌,摆在店门旁的窗户边。
细品的话,这间奶茶店并没有特别的装修。墙体以白色为主,搭配柠檬黄的弧形墙绘图案。这间奶茶店并不在学校旁。但每到周末,一定会有初中生来“喝奶茶”。
店主把奶茶的价格定在十块钱以内。“去网吧更容易被家长发现,回家身上都是烟味。而且在网吧打游戏的都是大孩子,我们还是小孩子。”从补习班出来的初中生说。
“走啊,喝一杯。”下课的孩子们半开玩笑地打趣。他们会坐地铁穿行在深圳这个外来人口组成的快节奏城市里,到一两站地外,找一家奶茶店,一人点一杯奶茶,摸出手机,玩两局王者、大概半个多小时,再各自回家。这似乎成了孩子们心照不宣的秘密。
在奶茶店里打游戏的初中生时不时会大呼小叫,让偶尔进来店里消费的大人们侧目。店主不以为意,“只要这些孩子定期来,就是一笔固定收入。那些成年人只是路过偶尔喝一杯。店里还有两种价位的蛋糕,学生们要是饿了也偶尔会买,挺便宜的。”
初中生在这里打游戏,多半是王者或者“吃鸡”,“最长就打三局,四十分钟吧!”学生笑着。有去坐地铁的客人走进来,抱怨半大孩子太吵,店主也解释,“学生也有压力呀!”
店主坚决不肯重新装修店面,“初中生要是有钱,想追求氛围,可以去喝喜茶或者星巴克。”不装修,奶茶价格也不会涨。“我们不去那些大人的店。我们还是小孩。”一个初中生把喝完的奶茶扔进垃圾桶里,语气肯定。
奶茶经:小孩VS大人
成人感觉没有意思的奶茶,在孩子们眼里很有吸引力,初中生明确知道自己是小孩子。一方面他们不希望自己被看作太小的孩子,比如初中生不希望被看作小学生。但也不希望被看作是成人。奶茶无形中在年龄划分上起到了标签般的作用。
夜里十点,山东日照的奶茶店已经休息,江西南昌的奶茶店距离繁华的夜市有着一段距离而显得颇为寂寥,辽宁沈阳的奶茶店正迎来一波大学生客人,而广东深圳的奶茶店的灯光璀璨,在等待最后一班地铁的抵达。
所以,孩子们对于奶茶的“热爱”乃至“迷恋”究竟是什么?数位大学生受访者表示:到了大学,忽然就不想喝奶茶了。一是因为太甜。二是有了更多的选择,不再局限于校门口和回家路上。三是咖啡馆开始产生了吸引力。
孩子们眼中的“奶茶”除了甜甜的味道本身,被不知不觉地赋予了青春特有的社会意义。奶茶店里悄然保存着青春里最初的对于消费、社交、流行和年龄的定位。
同时,兴起还不到十年的奶茶店,让身为父母的大人们没有机会去切身激发出和体验到孩子们对于当下社交、流行的共鸣。这或许让奶茶成为了儿童与成人隔离的无形“边界”。
当大人们的社交越来越偏重咖啡馆甚至茶馆时,奶茶店作为孩子们社交的“隐形参与者”,形成了只有孩子们才知道的“小世界”。但每个代际的成长,不也都是这样,不被瞩目,又不断地迭代前行。
*感谢所有受访者
———
撰文Oscar
插画王之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