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的历史
酒店最开始是根据商业发展而来,当希腊人在整个欧洲板块上有了很多商业往来之后,很多商人需要当地人提供一个居留的场所。到了罗马时代,罗马人基于希腊人居留的场所之上还会有一些泡澡的地方,而不仅仅是一个休闲居住的地方,同时也让当地人有了一个公共场所和公共空间。
酒店的发展直接影射了社会的商业和工业的发展,而且酒店建筑形式的兴旺与否和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那说到社会商业的发展和工业的兴旺就不得不提到工业革命。为什么一定要把工业革命讲出来?因为工业革命让很多人来到了城市,也形成了很多新兴的人口,居住的方式也会发生变化,如果还有更多商业、交通的话,会有很多临时居住的需求。
工业革命带来的众多外来人口可能会相对长期的住在这儿。在英国水晶宫举办了世博会之后也有更多这样大型工业策展空间的出现,同时也折射出了工业的发展和信息的交流在当时是和商人以及学者的出行增加成正比的,使得整个人类的生活和居住方式更聚集在城市体(metropolis)这样一个新的空间集里,而不再是分散在乡村。人类的工业发展逐渐形成对劳力的高密集的协作提出了需求。
那么经历过战乱和工业的第二次爆发后来到了二十世纪,酒店在城市里的角色逐渐有了经济地标的意义,比如亚特兰大的马奎斯万豪酒店,迪拜的帆船酒店。它们作为酒店,虽然是公共建筑,也提供居住的空间,不过对于城市的更多的是一个经济标志的精神作用。
酒店对于现代建筑的意义
Baudrillard认为现代感在美感和美学上对传统有一种破坏,并形成一些惯性的改变。但很多哲学家和社会学家认为现代感在改变的同时,本身的落脚点也被破坏,于是现代感形成了一种临时的状态,并且不停地为了改变而改变。比如体现在建筑形态上的理论改变,以及人从使用比较传统的东西到使用机器。现代感在美学上的展示被Baudrillard直接归纳为一种比较形式上的时尚,并成为现代的终结。
那么这里我只是把Baudrillard的一个观点就一己之见提炼出来,在八十年代,Baudrillard有自己的代表性,尤其是二战之后,他对现代城市和居住方式有很多新的看法,这些看法也对建筑形成了一种危机,并直接影射了人类在新的都市大背景里面生活“dwelling”(居住)的概念和以前有很大的区别。
因为现代对居住方式和传统美学的冲击,也让Heidegger、HannesMeyer等一些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思考人在居住方式上存在的问题。HannesMeyer作为Bauhaus的代表性人物,他做了一系列“indweltspaces”的小公寓。你看它是空空的一个空间,但是它也提供了一些最基本的需求,其实和现代的酒店里面的布局和设施很像。他想要表达的是dwellisatransitiveverb(居住是一个及物动词/不持续的)。Bauhaus作为一个现代建筑的代表,慢慢地不再需要一个非常固定的空间,而是更追求一种“indweltspaces”。
随着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人居住的方式肯定也有临时性。比如大家读建筑理论的时候,肯定会读到很多关于建筑有临时(temporality)的概念。下图左边是法国的中产阶级一个典型的内部空间,会有地毯,很多装饰的东西,也会有各种比较华丽的景致;右边是日本的胶囊酒店,它作为一个可以租用的酒店,反应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对实体的一些物件不再有依赖。现代建筑更多的是注重人在里面如何体验空间,而不是跟以前一样通过照片等一些物件留下主人家在这个地方生活的印记。
现代家庭的书籍也许比较多,家里的地毯、照片等也会按照自己的品味摆放。但是如果我们反观很多在国外留学的人,或者在大都市打工的流动人口,他们可能并不会像在家乡那样长期居住,而是处于一个暂时的住宅,里面可能只是床、灯、书桌这些更简单的东西。
酒店空间对现代建筑的价值
既然提到了现代人们的都市生活更不持续的,NakaginCapsuleHotel和HighriseofHomes这样的建筑就代表了现代建筑师对新兴居住方式的一些实验。建筑师很多时候必须要解决非常零碎性的生活方式和永久性的建筑之间的矛盾,但是有的建筑的功能决定了它可能是排斥暂时性的一种建筑形态。那么建筑师在对其进行设计的同时,他们的大胆尝试往往被实际所束缚。
然而,酒店本来就是为了一个非常暂时性的生活方式而起源,所以酒店的临时性反而能够给建筑师带来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去尝试新兴的建筑方式。而这些新兴的方式,也正好影射了现代人居住的价值观或者生活节奏。所以我想要提出一个论点,酒店在现代建筑之中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够比较有代表性的提供给建筑师一个发挥自己想象和实验建筑的平台。比如左边这张图胶囊型的酒店,它体现了以前都不敢想的一些概念,但是它又是非常现代的一个概念,并依附于酒店的建筑形式进而实现。
酒店发展的趋势
酒店一直在进化,下图是对酒店未来的市场的一个简单轮廓的勾画。因为酒店的兴旺与否和商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经济的增减和酒店的需求也就有了直接的关系。在美国酒店的供求慢慢在减少,反观中国,因为现在的信息化带来更多的物流和人流,人流量会提升对酒店的需求。比如现在有同学到大理去旅游,你们会到网上订酒店,有些流行的客栈可能在一个很难找的地方,它们在以前是不可能流行起来的,但现在的信息技术让酒店的形式和需求通过网络平台直接提升起来。
现在国内的酒店形式主要分为两个趋势,一个是向下延伸,一个向上延伸。向下延伸是比经济型低一个档次的节俭型酒店将会大量在中国涌现,主要考虑到经济上的原因,毕竟参与物流的人流群体财务上有自己的限制,比如七天酒店。而往上延伸是会做一些中档的无餐饮酒店,比如汉庭酒店。
酒店的形式
酒店的形式上也会有一些改变,现在不仅仅是有酒店,很多民居和客栈也逐渐发展了起来。入住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人们对房源租用的态度已经不再像之前那样正式(airbnb等等)。那么人们对酒店的理解和定义也讲会有一个新的解释,大家以后在做酒店项目的时候可以思考一下现在的背景下如何定位和真正的迎合需求。
Pinkcloud是一个特别喜欢做设计竞赛的公司,下面以他们在纽约的一个案例阐述新的酒店形式如何用建筑表达出来。纽约住房很紧张,但是他们发现很多公司的办公空间在晚上是空出来的,而晚上又正是大家需求酒店的时间段。Pinkcloud公司想把两者结合,形成一个暂时性的酒店,晚上把办公空间变成酒店。
把这些小的物品放到已有的办公空间里面,形成一个居住的空间,是整体的想法。这个方案在具体操作上肯定有很大的问题,但为什么还要在这里讲?因为我觉得我们有时候做建筑太拘束于建筑本身的形态和功能的体现,其实可以从空间使用的形式上面去想,建筑形式可能并不是拘束于我们所熟悉的一个房子或者楼的概念,它更多只是生活的一种方式,那么建筑师只是在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比如你是把一个popuphotel看成装置(暂时性)还是建筑(永久性)?这就是现代建筑理论有时候会去探讨的一些比较重大的问题。做一个概念性设计的时候,肯定要对它建筑的条件有比较简单的了解。比如这里有对货车的尺寸相对于设计的功能单元之间有结合。
那么当我们拿到一个建筑课题,进行一个项目的时候,我们并不一定要从已经熟悉的建筑体态上去考虑如何把这个空间做出来。作为学生,应该如何对待拿到的任务书,特别是在功能复杂的酒店设计?下面我用哈佛GSD的学生正在做的一个酒店项目,让大家了解一下这边的学生在拿到一个非常复杂的任务书时如何反应。
这个酒店的项目有三个场地可以任选,第一个是Sapporo(札幌,日本),第二个是新加坡,第三个是美国的拉斯维加斯。这个项目的功能非常奇怪,因为哈佛的老师想要给同学们一个挑战,所以他给了一个比较神奇的名字“BLACK-BOX-WHITE-CUBE-GREEN-HOUSEHOTEL”(黑箱白方块绿房子酒店)。“BLACK-BOX”是指里面会有剧院;“WHITE-CUBE”是指里面有一个桑拿;“greenhouse”是指里面还有一个小公园,把这一堆揉在一起之后,GSD仍把它定义成一个酒店。
那如何去梳理这么复杂的功能和任务书?不同的项目之间有大小上的区分和临近(Adjacency)的关系,最直观的方式是从它的尺寸开始进行研究,同时也可以就当地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和背景来进行研究。
以拉斯维加斯的人文环境为例,当地的主流文化是赌钱,因此也吸引了很多的游客,然而本地的居民也需要生活、教育等社会功能,建筑师在这样的矛盾里面也就有了一个把这样既有传统居民需求又商业化到极致的城市空间进行融合的机会。如果是在日本札幌,当地总体的文化可能是更多的是原始居住的人,同时夹杂了很多游客,那么游客去札幌和维加斯的旅游就不一样,这些大家都需要考虑。
自然环境是从比较自然的方式进行研究,比如风向,但是现在大家很喜欢把风玫瑰图等图标直接放在作品上,我觉得这样比较空洞,那如何让它稍微有意义一点?比如对于新加坡和拉斯维加斯风向研究的对比。新加坡是一个很湿热的气候,那么通风在这个地方可以带走室内的一些潮湿。而拉斯维加斯是在一个沙漠里,空气比较干燥,通风本来应该是好的,但是因为它太干燥了,又有季风现象,而且风里面的沙粒含量很多,所以它就不太适合通风。那么建筑师在设计表皮建筑的时候需要考虑,如果风是从北边或者西边过来,比如表皮上有一些窗口或者开口,由于风中沙粒组成比较多,日积月累,它可能会有一些脏的东西。
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要敢于质疑自己的任务书。之前的任务书中是要求酒店的房间大小为平方英尺,而我在做札幌研究的时候发现当地在5分钟步行距离的范围之内,已经有20多家酒店,而这些酒店房间的大小基本都在平方英尺左右。那么我们是就可以质疑这个任务书的要求(当然这个写任务书的老师是美国人,可能不了解日本行情)。因为札幌是一个交通枢纽,所以酒店比较多。我通过把已有的那些酒店房间的平面图简单的累积起来,与任务书所给的平方英尺房间进行一个很直观的视觉上的对比,得出如果在日本像这样去做一个酒店,可能它在空间的排布和分布上面是非常不合理的结论。图中左边我也提出来了一点,如果把酒店的房间大小压缩到比较切合当地的平均尺寸,可以余出多少空间给其它功能。
拿到任务书之后,我们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来对酒店进行理解,获得一些灵感和经验总结。回到之前提到的亚特兰大的万豪酒店的设计,因为它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亚特兰大的社区比较脏乱差,所以必须把外面的比较脏乱差的环境隔绝开,这种隔绝的方式也促使JohnPortman做了一个比较内敛的建筑空间。
下图中的照片体现了建筑中间是一个非常表现性的中庭,但是我在这里对它进行了一个比较批判性的批评。右边有两张草图,左边一张是一般的酒店,留白的地方是咖啡厅、餐厅等商业,位于建筑的外围。那么人走在街上的时候能够和这些公用空间有视觉上面的交流,这也是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做法。但这种做法也意味着餐厅的后备空间放在了内部,环绕着中心有一个电梯,然后两边是酒店客房,这是比较典型酒店的剖面的安排。JohnPortman当时为了把外面的空间给隔开,于是将商业做在里面,贯通了中庭的建筑形式,形成了一个很美的,中间比较宽广的内部空间。但这样也形成了一个问题,把餐厅等的后备空间(储藏和厨房等)放在外围,就给街道留下了一道硬生生的水泥墙。那么就不再有行人愿意在这么荒寂的水泥当中行走,因为外面全是没有生机的一些立面,大家开车路过就好了。而且这样的设计也会导致如果隔壁要修建新的酒店,他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可能只做成一个内部空间,并把他的后备空间放到外面(因为你不想吧自己的餐厅面对着隔壁的水泥墙),那么整个街道的生气就被完全抹灭,会形成亚特兰大的那张很多横跨大街的桥的街景图。每个酒店和酒店或者商务楼和商务楼之间,直接以这样的形式进行链接形成了一个通道,也是地产商对自己私有空间的一个保护,把人困在里面促使消费。
下面两张图是我随意选取了7个JohnPortman的设计,并把它们排列在一起。这样的一个图意在假设如果整个城市要JohnPortman设计,那么它的街道空间会受到比较大的创伤。第二张图的那根红线,它其实把公共空间抬上一级了,形成了一个非常寂静和消极的城市空间。如果继续像这样修,人们会没有办法去欣赏这个建筑带来的一些公共空间。所以我希望同学们拿到任务书,既使不是酒店,也希望大家能有这种比较批判性的认识。
总结一下,这一席话简单的介绍了酒店的历史和酒店建筑对现代建筑的意义;同时也从酒店的发展趋势引申到了新的形式。我希望能促使大家对酒店空间有一个新的定义,从而能利用这个特别的建筑形式对建筑进行新的一些思考和实践。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帮助,谢谢!
|本文整理于凯诺公开课第十八期|
|凯诺公开课QQ群|
|讲座日期|.9.20
|校订|陈诗洋
|编辑|张春蕾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