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错过好戏不虚度光阴
自慰、偷尝禁果、堕胎、被开除,听起来是不是很像我国“疼痛青春”电影的标配?然而,这可是德国表现主义先驱弗兰克.韦德金德(FrankWedekind,-)的剧本处女作+成名作《SpringAwakening》(青春觉醒)中的情节。
弗兰克.韦德金德(FrankWedekind,-)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活跃于德国文坛的一位引人瞩目的剧作家。
《青春的觉醒》(又译为《春之觉醒》)讲述了在德国最压抑年代,三个初中生性意识萌发后所经历的迷茫探索。
天真浪漫的文德拉对“鹳鸟送子”传说产生了怀疑,其母亲却拒绝给出正确解答。在与梅肖尔偷尝禁果意外怀孕后,其母亲为了保护文德拉的“清誉”将其送往江湖医生处堕胎,导致文德拉因“贫血”死亡。莫里茨无法应对青春期突如其来的变化,本来就摇摇欲坠的成绩完全崩塌,直至被学校开除,万念俱灰之下他想去打工反而被父亲嘲笑,长期被忽视、打击的压力使他选择了走向死亡。学校为逃避责任,将莫里茨的自杀归结于其好友梅肖尔给他的一篇生理知识论文。叛逆的梅肖尔前往墓园祭奠好友,才得知文德拉因为意外怀孕后堕胎而死,伤心欲绝地他也打算在好友和喜欢的姑娘墓前了断生命,最后在两人灵魂的劝诫下重拾走向未知成年世界的勇气。
剧中两个被夭折了的年轻的生命,是虚伪道德、僵化腐败的社会现状的牺牲品。
少年作为自然、纯真、未受道德污染的生命力的象征、“野性的,美丽的”生灵,最终被反自然的、充满谎言迂腐的社会势力所扼杀。
韦德金德于年出版该剧本,但因为里面大胆谈论了同性恋、堕胎、性等“敏感”话题,即刻遭到禁演,直到15年后它才得以在德国首演。然而首演后,大胆的舞台表现仍引起了巨大争议。当《青春的觉醒》试图在纽约演出时,法庭认为其过于“出格”不适合公演,尽管它的教育意义已经被承认。
年,时任英国国家剧院艺术总监的劳伦斯·奥利弗(没错,就是费雯丽的白马王子,电影版哈姆雷特)提出要上演《青春的觉醒》的无删减版,也遭到了剧院董事会的反对,据说这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为此差点与董事会决裂。
主演电影版《哈姆雷特》的劳伦斯·奥利弗
转机出现在年,歌手邓肯·谢克、史蒂芬·赛特决定打破禁锢,将其搬上百老汇。那时两人刚刚合作为旧金山的一家剧院完成了音乐剧《尼禄》(《Nero》),赛特向邓肯建议将《SpringAwakening》改编成音乐剧,并邀请了同样对剧本感兴趣的迈克尔·梅尔担任导演。三人一拍即合,于年秋以“工作坊”的形式将该剧的雏形放在加州的一家剧院试演。几次试演后,《SpringAwakening》日趋成熟,也正好得到了朗达伯特剧院艺术指导的青睐:决定于年推出此剧。就在《SpringAwakening》离舞台最近的这一刻,9.11事件突发,各个剧院纷纷缩紧预算,朗达伯特剧院也将它从排期中剔除了。导演迈克尔·梅尔接手了另一部音乐剧《摩登米莉》,《SpringAwakening》只好再次等待。
又过去了3年,制作人汤姆·休斯克因欣赏谢克和赛特的才华,决定资助两人完成《SpringAwakening》。那年夏天《SpringAwakening》以演唱会形式在林肯剧院发表,吸引了业界众多重要人物,引起热烈反响。
年,《SpringAwakening》开始在外百老汇上演,最后成功登陆百老汇,狂揽了当年托尼奖八项大奖,将韦德金德这个剧本推向了世界。
韦德金德的剧本向来直接表现情欲,探讨性话题,被认为是开拓了舞台尺度边界。但他的其他作品的命运却没有《SpringAwakening》这样坎坷。在《SpringAwakening》之前,我们最熟悉的他的作品,莫过于《露露》(包含《地灵》、《潘多拉魔盒》两部),该剧经贝尔格之手,变成了世界经典歌剧之一。音乐剧《春之觉醒》的成功,让更多的人认识了韦德金德。《SpringAwakening》也变成了韦德金德在舞台上演绎最多的作品。今年执导了椎剧场《呼吸》的瑞士籍导演艾里亚斯·派里希(EliasPerrig)亦执导过该剧的一个特别版本——老年版,把剧情发生的地点从学校转移到了养老院,借此关怀老年人生理和情感问题。
《春之觉醒》音乐剧除了百老汇版:
年首演版
(男主演乔纳森·格罗夫就是去年大火的《汉密尔顿》中的乔治三世)
还有了德版和韩版。
德版
韩版
原版音乐剧《春之觉醒》中的音乐为摇滚乐,十分贴合剧中人物的心境。因为大受欢迎,百老汇又于年推出了复排版:
复排版获得了第70届托尼奖最佳复排音乐剧提名。
年第70届托尼奖上《春之觉醒》的表演片段话剧版本的《青春的觉醒》亦经过多国剧团排演:
德国柏林剧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