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链接尝评环境middot人

Areviewofthebook"EnvironmentManCulture:IntroductiontoCulturalAnthropology"

杨家康,男,年生,云南曲靖人,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级人类学硕士研究生。

我思考文化、环境和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却不得入其门,让我困惑久矣!如果只是单一的停留在文化层面上来理解文化,导致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始终不得其要领。作为一名非专业生刚入门学习人类学专业,攻读环境生态人类学专业领域,心存诸多疑惑。人类学是什么?生态学又是什么?这个专业究竟研究在探讨什么问题?又该如何去开展相关的研究等等的问题蕴绕在脑海。开春伊始,有幸阅读了云南民族大学何大勇教授翻译,年12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日本学者高山龙三教授大著《环境·人类·文化》一书,收获颇丰。我阅看附录中有日本著名的人类学家川喜田先生对该书的评价“是一本飘逸着浓浓的诱人香味,高大上的书籍”,一下子把我吸引进去了。读完后,产生出的一些阅后灵感,觉得要写一个简评来介绍该书推荐给大家。

《环境·人类·文化》一书以环境作为基本的背景,通过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文化、人类、环境、社会、文明六个主题,运用作者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分别介绍了世界各个地域及地域上所居住的民族,向读者呈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上居住群体的文化,引导读者去思考现代社会中环境、人类、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方法部分,作者通过对实践、书斋和野外科学的论述告诉我们如何去解决问题,如何让我们的研究变得确实可信,即野外科学。一个研究者通过长期的田野参与观察,搜集一些碎片化的知识,并有机的把它们凝聚起来,进而去描述研究的整体,这种田野经验能够让研究者具有综合性的能力。对于大多数刚准备做研究的人来讲,在一项研究中,如何去搜集整理相关资料,这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这一章中详细的介绍了如何去搜集并整理一个研究所需要的资料。这一主题所陈述的内容对于一个入门学生来讲,能够激发他对研究的兴趣,在学科研究方法上也具有指导性。在文化部分,作者以藏人的鸟葬入题,引导读者去思考全球化背景下,如此多样性的文化在不断地交流碰撞,我们该如何去应对理解不同文化的要求。带着这样的思考去解释什么是文化,探索与异文化接触的方式。这样的思考时至今日也常谈常新,它能引导我们不断去探索更可行的异文化接触方式,在这一探索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比较和自我反省,更深入的了解自己。

我作为人类学专业的一名新人,接触人类学这一专业,我脑海中不自觉浮现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是人类?人类从何而来?人类是动物吗?它与动物有何不同?在这本书人类这一主题里面,我寻找到了以上问题的答案。首先人类是一种动物,但他是有文化的动物,人类这种动物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类有思想、有意识,能够制造并使用工具,能够运用符号进行交流互动。人类经过-50万年前的猿人、70-10万年前的直立人、10-4万年前的早期智人、4万年后的晚期智人一路进化而来。在这一长时期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发明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化,这些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更新发展。文化被人们创造,它也作用于人类的进化,它帮助人们去适应不同时期的环境,它的展开使人类能够生存、适应和繁殖。文化的积累是随着人类活动时间和空间的扩大而逐渐变得深厚的,同样,人们的适应能力也在与日俱增。这本书中详细的给读者介绍了不同种类、不同时期的猿的生活结构,同时兼顾共时性和历史性的资料呈现,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从猿到人的发展历史,也能够了解到这段文化的形成过程,这样的文本能够帮助读者去了解自己,去认识自己。这样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过程,人类作为生物学上的一种智人,他们也根据自己的文化不同区分为不同的民族;根据遗传体质的差异,从生物学上区分为不同的人种;根据国籍的不同从政治上区分为不同的国民。文本中也详细的介绍了世界上存在的人种,包括他们的划分、分布等。但所有的这些区分都是建立在人类后天获得的文化知识体系之上的,人们根据不同群体拥有的不同文化特征,将人类作为不同的区分,这完全是人类思维意识下的产物。如果抛开这些后天积累所造成的文化分类,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我想这也是对哲学家提出的“人生而平等”的一种理解。

书中在环境这一主题下,作者指出环境作为媒介创造了文化,那么地球表面环境是一样的吗?地球的各个部分都有着不同的地质、地形、气候、动植物等。我们研究生态,所研究的就是地球表面生命体之间及生命体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样,研究环境,我们也必须去探索认知地球上不同地理区域的不同自然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文化,把研究的焦点放在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上来考虑问题。书中详细的陈述了不同气候条件下采集狩猎民众的生活,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人们能够获取的食物来源不一样,他们的衣食住行都体现出明显的差异。在旧石器时代里,人们主要以采集和狩猎维持生计,到了中石器时代以后,人类开始能够栽培谷物、豆、果树,饲养家畜,由此逐渐地开始步入农耕社会。热带林的农耕、热带草原的杂粮农耕、地中海的麦作农牧分别代表着农耕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从根栽到种播,从生产匮乏到生产剩余,农耕文化在不断地演进。到了新大陆时期,农耕技术相对成熟,生产剩余增加,物与物的交换展开,对动物的驯化成为可能。在常绿阔叶林农耕文化阶段,稻作文化开始出现,干燥地畜牧文化的成立,都体现着人们对环境的适应,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探索适合与环境的互生之道。热带有热带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旱地有旱地居民的生计方式,采集、狩猎、农耕、畜牧的发明都有其独特的孕生之地,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将这些不同的生计方式传播开来。但是,在书中论述到“石器时代”是人类最早的时代,引发我的思考。这一时代的命名是通过人类考古发现相关的石器工具而命名,众所周知,石器是一种比较容易保存,不易消失的东西。相比之下,木质的工具它有保存的时效性,由于其特殊的材质,在一段时间后会被微生物腐蚀消失。木材制作的工具如棍棒,它不仅容易被制作,也比石器更容易携带,因此,也不能完全排除人类使用最早的工具是由木制的,只是我们今天无法用科学的证据去考证它。

人们为了更好地生存需要,需要组成群体,并有秩序的维持群体的稳定。家庭是这个社会最初级的群体,人们通过婚姻缔结群体关系,建立在血缘基础上又发展出家族、氏族、亲属等群体。这些群体的组成有其复杂的规则,群体内秩序的维持也有其专属的制度,这些规则制度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经过漫长的时间,人类通过集体的智慧逐渐制定完善的。书中对亲属关系、婚姻形式等有细致的描述,社会从最小单元逐渐扩展成为一个大集团。人与人的关系也逐渐变得复杂,且不同地域下、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所遵循的社会规范也不一样,也正是这种人与人的关系,把这个社会上所有的人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网,每一个人都是这张网中的一个节点。在文明这一主题下,作者介绍了从朴素文化到都市文明再到准都市文明最终形成现代文明的过程,并分别介绍了中国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喜马拉雅文化、东南亚文明和日本文明。通过对不同文明的发源地、所处环境、形成过程、发展历程的描述,圣俗二元文明、都市文明、准都市文明和现代文明是何形态跃然纸上,各种文明之间形成对比,从而让我们对现代社会文明更为珍惜。现代文明的这段发展史的了解,也让我们对现代社会更为了解,回到最本质上来说,是对我们人本身更为了解。所有的这些文化、文明都是我们作为行为主体的人,经过漫长的历史,不断地探索与环境的合理化相处之道上创造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回去研究这个人类社会,去探索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文化、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环境·人类·文化》一书对于我们认识人类、理解文化、了解环境、认知社会有一定的启迪作用,是我们思考研究诸多关系的基础性知识,是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专业学生的一本良好的入门书籍,值得反复阅读。

编辑说明:全文由作者提供。图片版权归原单位所有。篇幅原因,注释从略。

编辑:吴晓琳吴鹏贾淑凤

编辑助理:王孟维

您的稿件和服务意见请发往"民族学与人类学"微电子杂志服务邮箱:

mzxyrlx

.







































中科获平安医院殊荣
北京中科白殿医院官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tringuser.net/jbjc/25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