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首位形象大使暨中国馆建筑方案发布活动在北京植物园万生苑温室举办。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作为由世园会中国馆的设计方,主办方邀请中国院的总建筑师崔愷院士在现场对中国馆的建筑方案进行详细介绍,方案首次正式面向海内外发布。同时董卿出任北京世园会首位形象大使,成为当日活动的主要亮点。中国花卉协会会长、组委会副主任委员江泽慧,中国贸促会副会长、北京世园会政府总代表王锦珍,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彭有冬,北京世园会执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夏占义等组委会、执委会和北京市相关领导出席活动。
“锦绣园艺情,如意中国梦”——中国馆建筑方案正式亮相展示生态文明的建筑典范
活动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愷发布了北京世园会中国馆建筑方案,大部分展厅覆盖在梯田之下,与大地景观融为一体,梯田上露出金色的钢结构屋盖,屋盖下展示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奇花异草,像一个花团锦簇的巨型温室。这个优雅的设计始于对园艺、农耕和自然的理解——园艺脱胎于农耕,梯田是农耕文明的独特景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以梯田为本底,延续阡陌纵横的农田肌理,打通园区气脉,以圆满温润的轮廓融入场地,吐纳四面八方的人流和景色,环山抱水,气象万千。唯美恢弘的中国馆宣传视频一经播放,全场的热烈的掌声和赞叹声不绝于耳。作为北京世园会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中国馆备受世人瞩目。十九大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和“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在这样一个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国馆承载了彰显中国国家形象、与园区山水格局相协调、使用最新的绿色技术、融入地域文化元素、表达园艺主题、兼顾会后利用等内涵和理念。
文化神韵:当代技术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
“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这两句诗形容古建筑屋顶微微翘起,像鸟儿展翅一样轻盈。中国馆的设计从中得到启发,借鉴中国传统斗栱、榫卯工法,使用当代工艺,打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巨型金顶,以欢迎之态、包容之势,向世界徐徐展开一幅恢弘的锦绣画卷。夜间,在高清投影的映照下,金顶又幻化为一块美轮美奂的璀璨银幕,引人久久驻足,流连忘返。
世园会中国馆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建筑整体呈“C”形,围绕出圆形的前广场,为游客留出充足的集散空间。同时合理利用南高北低的地势,出入口设在不同高度上,既从空间上避免了人流交叉,又使游客不必走回头路。主要展厅之间均有坡道和自动扶梯相连,形成一条观展流线,确保会时大量人流安全有序。
中国馆的室外景观设计包括梯田,这是从广西龙脊梯田、云南哈尼梯田汲取设计灵感,采用石笼、小料石等材料,结合雾喷、照明等新技术,创造出返璞归真的田园画境。梯田上大量种植稃壳为白、黄、红、黑、紫等不同颜色的“彩色谷”,谷的学名是“粟”,一万多年前,粟的野生祖先因其极强的抗逆性和较短的生长周期,成为中华民族首选的栽培作物。世园会期间,伴随着谷子的播种发芽、拔节抽穗、成熟收获,中国馆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也让远离田间地头的都市人体会到丰收的喜悦。
绿色科技:一座会“呼吸”的建筑
钢结构屋盖根据“呼吸式幕墙”原理进行设计,在适当位置开有通风口,夏季形成“烟囱效应”,冬季产生“温室效应”,过渡季实现自然通风。屋顶设雨水收集系统,场地采用透水铺装,地下设雨水调蓄池。经过处理的雨水用于梯田滴灌,形成生态微循环,改善区域微气候。地道风管道可以让进入空调系统的新鲜空气先通过一段地道,与土壤发生充分的热交换,起到夏季预冷、冬季预热的作用,从而降低空调能耗。所有展厅均为开敞的大空间,其中二层展厅为30米跨度的无柱空间,实用高效,会时便于布展,会后可灵活转换,为未来的改造利用提供了无限可能。
从传统工艺到当代技术
清洁能源系统
绿色技术在建筑中的集成
雨洪利用系统
开放共享:以游客为中心
北京世园会中国馆的设计,一切以游客为中心,处处体现出对人的关怀:
——建筑整体呈“C”形,围绕出圆形的前广场,为游客留出充足的集散空间。当人们走近中国馆的时候,不必担心排队入馆的枯燥和暴晒,沿着与天对话的一池净水,穿过葱茏的树荫,身边是五彩梯田,仿佛一步步走进自然的客厅。
——建筑中部底层架空,使北侧湖景渗入,形成共享的亲水空间。建筑最高点设有观景平台,驻足远眺,世园美景一览无余。
——合理利用南高北低的地势,将建筑出入口设在不同高度上,既从空间上避免了人流交叉,又使游客不必走回头路。
——主要展厅之间均有坡道和自动扶梯相连,形成一条完整、顺畅、简洁的观展流线,确保会时大量人流安全有序。
——所有展厅均为开敞的大空间,其中二层展厅为30米跨度的无柱空间,实用高效,会时便于布展,会后可灵活转换,为未来的改造利用提供了无限可能。据悉,有关方面正在探讨世园会后创办“北京花展”,将其打造成可与英国“切尔西花展”相媲美的世界顶级花展,中国馆有望成为“北京花展”的永久会址。
参观流线示意
会后利用规划
大国风范:以自然平和的气质诠释时代精神
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将在建国70周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前夕举办,是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窗口,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
回顾我国承办A1级世界博览会的历史,从昆明到上海再到北京,三次盛会伴随着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国民心态的成熟。年的昆明,改革开放的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初试啼声。昆明世园会中国馆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院落式布局,在中国元素的表达上还略显稚嫩。年的上海,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通过一场规模空前的世博会表达了“风景这边独好”的自豪。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通过巨大的体量和张扬的色彩尽显“大国崛起”的荣耀。
年的北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真正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心态也比过去更平和、更从容。北京世园会中国馆的气质与当代中国国家形象高度契合:端庄大气,温和自信,以海纳百川的气度、谦和包容的姿态,迎接全世界的访客,尽显大国风范。
锦绣园艺情,如意中国梦,中国馆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时空观、审美观、价值观。在天地万物不息的运行中,在春夏秋冬的四季轮转中,她以自然平和的气质,讲述中国故事,诠释时代精神,必将成为生态文明的建筑典范,为世园会留下独一无二的建筑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