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我国的博物馆建设迎来了新的高潮,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前所未有。目前,全国的博物馆总数已经达到多座,在传统的综合、历史、艺术等主流博物馆基础上,科技、自然、民族、民俗等类型博物馆逐渐增多,同时旧址、遗址、生态、社区、数字等新型博物馆也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
年2月发布实施的《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在全国范围内“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研发智慧博物馆技术支撑体系、知识组织和‘五觉’虚拟体验技术。”规划要求推进文物信息化建设,推动文物保护、利用、管理、研究信息化整合共享工作,建设国家文物大数据库。智慧博物馆成为博物馆建设的发展方向。
智慧博物馆的起源
智慧博物馆是在实体博物馆、数字博物馆概念基础之上,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而演变发展起来的。传统实体博物馆因观念、技术、场地、展陈能力限制等因素,所能展示、提供的文物信息量不多,在时间、空间与展示形式上的内在局限性,制约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播能力。
中国数字博物馆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起步,逐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从“博物馆数字化”“博物馆上网”到“数字化博物馆”“数字博物馆”,以“北京数字博物馆平台”“中国数字科技馆”开通运行为代表,一批数字博物馆、数字科技馆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方便快捷地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信息资源服务,成为展示中华历史文化的舞台。但由于数字信息为单向传递模式,导致了其所提供信息的时效性、真实性、交互性和现场体验感与实体博物馆存在巨大的差异;同时,由于信息的不互通,对管理、保护和研究工作的系统支持不大。事实上,全国的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依然处于“播种”阶段,应用十分有限。
智慧博物馆拟以多模态感知“数据”替代数字博物馆的集中式静态采集“数字”,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更加全面、深入和泛在的互联互通,消除信息孤岛,使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形成系统化的协同工作方式,全面提升博物馆的智慧保护、管理、服务能力。智慧博物馆强调人的主体地位,注重观众的参与感与体验感,淡化了实体博物馆之间的界限,形成了以博物馆业务需求为核心,以不断创新的技术手段为支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博物馆发展模式。
智慧博物馆现状
相关标准对智慧博物馆的要求JGJ66-《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第10.5节对博物馆的智能化系统作了一些针对性的要求,例如:第10.5.1条“……2应满足面向社会公众的展示、文化传播、教学研究和资料存储等信息化应用的需求;3应建立满足博物馆藏(展)品的展示、库藏和运输的公共安全防护体系,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防范措施……”第10.5.3条“博物馆建筑的信息化应用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公众区域应设置多媒体信息显示、信息查询和无障碍信息查询终端;2宜设置语音导览系统,支持数码点播或自动感应播放的功能;3博物馆的藏品和展品宜实施电子标签;4宜建立数字化博物馆网站和声讯服务系统。”第10.5.6条“博物馆建筑应设置博物馆信息管理系统,并宜与智能化集成系统构成信息管理共享平台。”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博物馆建筑的智能化系统较其他建筑增加了更多的信息化应用系统,尤其对公共安全的要求也更高。
GB-《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对博物馆的智能化系统也有相关要求。例如:第9.0.1条“博物馆建筑智能化系统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适应对文献和文物的展示、查阅、陈列、学研等应用需求;2应适应博览物品向公众展示信息化的发展;3应满足博物馆建筑物业规范化运营管理的需要。”该标准着重强调了信息化应用系统的配置,如:第9.0.3条“信息化应用系统应满足博物馆建筑业务运行和物业管理的信息化应用需求……”第9.0.4条“博物馆的公共服务系统宜配置触摸屏、多媒体播放屏、语音导览、多媒体导览器等设备,并宜配置手持式多媒体导览器。”第9.0.5条“博物馆的主要出入口和需控制人流密度的场所宜设置客流分析系统。”以及其他对展陈文物保护、安防系统的要求。
正在编制的某地方标准《数字博物馆建设标准》,将智慧博物馆系统按功能分为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保护三大类,不仅有智慧应用系统,也包括了门禁、安防系统、灯光控制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等常规智能化系统。这本标准将数字博物馆等同于智慧博物馆的作法值得商榷。
综上所述,就上述3本标准所规定的内容来看,各类标准对智慧博物馆系统设置没有统一明确标准,行业内对智慧博物馆的定义尚在探索中。
智慧博物馆调研在没有统一建设标准的情况下,智慧博物馆的建设现状是什么样呢?笔者在设计成都自然博物馆过程中,对标调研了浙江某自然博物馆、武汉某自然博物馆、成都某博物馆,发现各博物馆智慧系统差异较大,初期造价也不尽相同,大部分馆都是在传统的智能化系统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智慧应用系统。表1列出这3个博物馆的智慧应用系统设置基本情况。
这几个博物馆的智慧应用系统的建设资金来源各异,造价不同,系统设置及实现的功能差别较大,呈现的效果和用户的体验也大不相同。表1中序号1~8项为智慧博物馆的基本应用系统,也是智慧博物馆运营必需的最低标准。
在调研中,运营方诟病最多的问题是在建设初期,智慧博物馆建设一般都包含在传统智能化系统造价中,并无专项经费,由此而增加的经费也非常有限;或虽然有单独造价,却由于没有对标价,预算很低,这些因素决定了智慧博物馆系统建设标准参差不齐。以成都博物馆为例,由于资金限制,仅建设了5个系统,智慧程度远远达不到运营管理要求,而且由于没有建立综合管理平台,现有的各应用系统主机分散设置在各个楼层或区域,管理十分不便。笔者了解的其他博物馆,综合管理平台的应用功能也十分有限。
智慧博物馆的建设难点,主要表现和归因于以下方面:①与博物馆相关的(信息资源、设备、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等)标准规范研究和制定严重滞后,已建立的数字博物馆系统各成体系、互不相容,给将来资源共享和整合传播带来困难。②对智慧博物馆的认知水平不平衡。文博系统内部看不到数字博物馆建设对于提高博物馆管理水平和促进发展,以及忽略基础数字典藏而只在意新鲜虚拟展示的大有人在,观念成为制约数字博物馆发展的“瓶颈”,对智慧博物馆的认知更是少之又少。③当前智慧博物馆需要使用的技术(特别是虚拟现实等展示技术)成本过高,与博物馆的需求形成强烈反差,众多博物馆普遍只能“望洋兴叹”而于心不甘。④智慧博物馆建设缺乏必要的政策和财力支持,同时也缺少专业技术人员。
博物馆智慧应用系统思考
博物馆是以展品为核心的功能建筑。展品是一座博物馆的灵魂,是人们回望过去、思考现在和展望未来的核心物质载体。展品的展陈、保护储藏、修复研究及其他社会服务是博物馆的三大核心,围绕展品的服务、管理和保护这三大功能设置智慧博物馆系统应是设计的重点。
设计原则以用户为中心,关联人、物、数据三大要素,集成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四大技术,突出感知度、交互性、体系化和决策力,推进服务、管理和保护三大业务智慧运转是智慧博物馆的核心理念。博物馆智慧应用系统设计应满足可扩展性、可兼容性、安全性、可靠性、可管理性原则。
设计思路对比《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和《数字博物馆建设标准》的要求,可以看出,传统建筑智能化系统和智慧博物馆系统设置有重叠交叉,也各有不同,为有利于智慧博物馆的建设,有必要对两者的工作作个分界。笔者认为,根据项目情况将博物馆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和智慧专用系统分开,涉及博物馆核心业务的应用开发划分为智慧博物馆专用系统,并按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保护进行分类设置。根据调研的项目实施经验,智慧博物馆专用系统大都属于专项设计,由为数不多的几家专业公司设计及实施,常规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则由智能化专项设计完成。由于博物馆安防系统的设计要求及造价较高,安防系统可作为智能化专项设计,也可归于博物馆智慧应用系统。
不同类型的博物馆的要求不同,但总体来说,围绕博物馆智慧应用系统的业务需求,可有以下的一些应用: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