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信作的恶,远不止电击网瘾少年

“网瘾少年”受难史

从杨永信的“网戒中心”出来后,一些亲历者开始发声。

一个ID为“未消逝的青春”的微博用户,长久以来,都以亲历者的身份,在微博上持续爆料。

他告诉我们,人间恶有千万种,但没有一种像这样,披着拯救的外衣,借以治疗的名义,和家长一起迫害孩子。

而可怕的是,杨永信很可能还在继续。

10月22日,13号室传出孩子的惨叫,新京报通过追踪报道,发布了一个调查视频。

视频中有人爆料说:“虽然机构名称变了,但杨永信仍在主持工作。”

动图来自《新京报》我们

令人毛骨悚然,细思恐极。

杨永信,临沂网戒中心创始人。

年初,他对外宣称,自己创立了一套“心理+药物+物理+工娱”的网瘾治疗模式。

动图来自纪录片《戒网瘾》

这就是传说中的电击疗法。

动图来自纪录片《戒网瘾》

在临沂网戒中心,内部是不允许讨论“电击”的。取而代之的,是“导入治疗”,“承担责任”,“去提升一下”等。

杨永信用改换名称的方式,让电击更接近于家长、孩子们的正面理解,继而接纳这种惨无人道的“治疗方式”。

截图来自

ONE实验室

电击到底是怎么操作的?

它又有多痛苦?

我们来看看一些亲历者的回忆。

截图来自《重庆日报》

进去的第一天,孩子往往是懵的。

不知道父母把自己骗到这里来,到底是想要干嘛。

网戒中心的惩戒人员这时就会出动了。

他们分为ABC组,被称为A组接待,B组接待,C组接待......

动图来自广东电视台《社会纵横》

新人会被“A组接待”的六七个人带到13号室,美其名曰检查一下你有没有说谎,有没有网瘾。

动图来自广东电视台《社会纵横》

这是一间看起来很普通的房间。

里面摆着一台机器,机器上连着乱七八糟的电线,机器另一头是一张像按摩床一样的电击台。

动图来自广东电视台《社会纵横》

被架上电击台后,他们就在你的虎口两侧,各插两根针灸用的长针,连上电线。

动图来自《新京报》

打开电击仪器上的四个按钮。

剧痛一下子刺入大脑。

那种痛,非常人所能想象,也非常人能承受。

来自《重庆日报》

“第一下通电时没意识到那是电,瞬间身体绷直,四肢从床上弹起,长时间抽搐,双眼紧闭,黑色视界底子上泛起白色的涟漪。”

来自ONE实验室

在这种极剧的痛苦中,有人会失禁,大便小便拉一裤子。

来自柴静《看见》

同时出现幻视,眼前布满白点和白线。

来自《中国青年报》

这时候,杨永信会阴恻恻地问你:“你有没有网瘾?”

动图来自《社会纵横》

“没有。”

继续电。

“有没有网瘾?”

“没有。”

再电。

只要你不承认,就一直电下去。

孩子痛不可当,只好承认“有”。

柴静在《看见》里采访杨永信时,曾告诉我们孩子们的感受:生不如死。

可是,这种“生不如死”的感受,还是里面最轻的一种痛。

一个亲历者说,他印象中有一次被电得死去活来。

因为针插得太深,电得太重,杨永信亲自拔,光拔针都拔了5分钟,电得他“手心里都是血”。

在里面呆久的人,“虎口都是黑紫色的,满满的全是针眼。”

被虐待成这样,人任何反抗能力都没有了。只要能终结痛苦,做什么都可以。

所以,当杨永信问:“这是惩罚还是治疗?”

孩子一定会随他的意思说:“治疗。”

而在即将结束时,他又会问:“知道出去以后和父母怎么说,怎么做吗?”

“知道。”

从13号室出来的孩子,见到父母,会和之前判若两人。

先前飞扬跋扈,现在低眉顺眼;

先前像个人,现在成了奴,各种哭诉和下跪。

来自《中国青年报》

父母喜不自禁,觉得杨永信医术高明,效果立竿见影,开心地纷纷交钱。

接着,孩子就开始了在网戒中心轮流被电的日子。

这种日子,少则几个月,多则数年。

出去以后,孩子们几乎都性情大改,极度恐惧,随身带刀,难以正常工作和生活。

曾经看过一个关于保护动物、拒绝皮草的纪录片,里面有一幕,是一群鸵鸟排队进电击室。

进去之后,二话不说,就被人推上电击台。

之后就惨遭虐待。

看到这一幕时,所有观众都惊恐地睁大眼睛。

可是,在人类世界里,在杨永信的13号室,青少年们也是这样,排着队进电击室,等着被折磨。

来自ONE实验室

不乖,电!

太活泼,电!

说“想回家”,电!

和父母哭诉,汇报自己经受的痛苦,电!

他有72环节,86条铁律,违反一条,都会遭遇酷刑。

文明的发展,让恶魔手中多了一把刀。

他们拿着电击仪器,当成自己的武器,一边谋利,一边摧毁孩子。

被电的不止是网瘾少年

在临沂网戒中心,被电击的不仅是孩子,还有大学生、本科生、研究生。

有些甚至都已经大学毕业,但也在“被治疗”之列。

这些人都是什么人呢?

ONE实验室的长文报道中称:

网戒中心治疗过的,还有同性恋、晚婚的、吸毒的、打架的、自卑害羞的、自闭的、嗜酒的、早恋的、早孕的、家暴的、被性侵的少女、被父母发现打飞机的......

来自ONE实验室

也就是说,任何不讨人喜欢、不服从的人,都有可能被送来这里。

你结婚太晚,被送来电一电。

你早恋、打架、自卑,也被送来电一电。

微博上有一个ID为

为了有尊严的活着的人,曾在他的爆料长文中说,一个丈夫被妻子送来,没两天,丈夫就言听计从。

每天给她洗脚、按摩,打不还手,骂不还嘴,“就像我养的一条狗一样”。

为了有尊严的活着还爆料,一个被父亲凌辱的女孩,被父亲送来,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她成了父亲的“宠物”。

不仅如此,自由恋爱的人,他也要管。

ONE实验室称,曾有怀孕女孩也被电击。

为了有尊严的活着的爆料也佐证了这一点。

他说,网戒中心曾来过一个怀孕7个月的年轻孕妇,因父母不同意这场恋爱,就把女孩送来了这里。

杨永信亲自电击。

“结果怀孕的女孩被强制做了人流。”

还有很多孩子,被送来的原因简直微不足道。

一个叫陈卓的男孩就是这样。

因为轻声细语,说话小声,父母不满意,被送来网戒中心。

来自ONE实验室

从13号室出来后,“这个男孩每天都扯着嗓子说话,他的父母满意了。”

还有一些更小的儿童,也在其中受罪。

来自ONE实验室

但大家都无可奈何。

自己都自顾不暇,根本无法保护他人。只有眼睁睁地看着这个小小的孩子一次次被电击。

杨永信在网戒中心,是一个笑面魔王。

永远笑容满面。

但永远心狠手辣,无恶不作。

没有人敢反抗他的意志,哪怕大家知道他不对劲。

他让每个孩子写自己的隐私,越丰富越好。

如果不够详细,就说不老实,认错态度不好,又要电一电。

所以大家都极尽夸张之能事,像写黄色小说一样,写自己的私生活。

有一回,他让一个女孩当众公开自己的男女之事。

女孩被迫说得非常详细,听得全场发窘,女孩的父亲“边听边哭,最后晕了过去”,但杨永信还是一脸笑咪咪。

来自ONE实验室

在网戒中心,它不仅弥漫着暴力,还弥漫着恐惧、色情。

但学员们无法自己走出。

只要家长不同意,或者说只要一犹豫,网戒中心就不会放人。

这是一个旷日持久的噩梦,只要开始,就难以终结。

逃无可逃,死也死不了

极端的环境,必须衍生极端的行为。

许多孩子忍无可忍,开始抵抗。

有人谋划逃跑,有人开溜,有人扮成家长逃走。

但成功概率太低了。

一旦逃跑被抓,结局可想而知。

被抓回来的人,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你这是透支我们对你的信任。”

然后直接往穴位上扎针电,痛得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以后的日子,折磨也不会消停。你成了重点治疗对象。

受不了,逃不走,怎么办?

有人绝食,有人跳楼,有人咬舌,有人撞暖气片,有人撞楼梯。

来自ONE实验室

“脑子里只有死这一件事”。

被虐待和控制得生不如死时,他们这样说。

来自ONE实验室

曾有一个女孩撞向楼梯拐角,可是,没有死。

没有死,连绵不绝的折磨就开始了。

来自ONE实验室

在网戒中心,逃跑非常难,自杀同样难。

杨永信就曾阴险地对来自新京报

说这话时,他仍然笑咪咪。

来自新京报

家长知道这一切么?

知道他们的孩子正在受苦受难么?

他们知道。他们就陪在网戒中心。他们允许并纵容这些恶,在孩子身上发生。

他们甚至会举报自己孩子,“你今天说想回家,我去举报。”

经过这个魔窟,父母和孩子的感情彻底破裂。

无数孩子都说:我再也不信任他们了。

家长助纣为虐

其实所有这些劫难,只要家长头脑清醒,就不会发生。

但是太多家长,不过是做了父母的人渣。

缺乏责任心,没有科学教育观念,不把孩子当人,成长时不陪伴,需要时不支持,但在伤害孩子上,却独有一套。

在上文大家也看到了,当父母看到女儿挣扎逃命,不仅没帮忙,反而对保安说:“我孩子脑子有点问题,我们带她去治。”又把她带回魔窟。

可想而知,女儿心里的爸爸妈妈,在那一刻,全都死了。

在13号室外,许多家长都知道里面发生了什么。

但他们的反应却是——

等孩子历尽劫难出来,笑嘻嘻地、当作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站在一边。

甚至有时候,13号室内,也有家长就在一边看着。

记者问孩子:“你父母在身边么?”

“在身边。”

“你当时什么感觉呢?”

“感觉有人在杀你,你父母在一边袖衣旁观”。

更可怕的一个家长是,当儿子被电击时,母亲大喊:“加大剂量,电死他。”

因为这一句话,孩子一生都没有愿谅她。

截图来自《中国青年报》

认知能力不高的父母,总有一种“我生了你,养了你,你必须对我言听计从”的幻觉。

但他们从来不想想,自己有没有失职、失责、失智之处。

柴静在《看见》里,问过父母们几个问题:

“在座的家长中,对孩子曾经使用过暴力的请举手。”

全举起了手。

“因为以前过于忙自己的事情,而不顾及孩子的,请举手。”

99%举手。

“因为夫妻感情不好,将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的,请举手。”

全部举手。

“不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在言论中刺伤孩子的,这样的行为经常有的,请举一下手。”

全部举手。

“作为父母不懂得,怎么跟孩子去沟通的,请举一下手。”

全部举手。

“在你们观念中,觉得孩子是自己的,可以随意支配的,请举手。”

家长再次举手。

这样的父母,该电击的不是你们吗?

不懂独立,不懂尊重,只知道控制,只知道吼、骂、打、冷漠、不管、情绪化、歇斯底里、做负面榜样......这样的教育,孩子不出事才怪。

后来有媒体深挖,网戒中心成功率为什么会高达90%。

其实就因为他使用了服用药物+身体惩戒+精神控制+洗脑等多管齐下的心理控制方式。

进入网戒中心后,学员每天都必须服用药物。

花花绿绿一大把。必须都吃完。

这些药到底是什么,四院说是补脑的。但真正的用途孩子们不知道。

有些孩子不想吃,藏药,抠喉,但护士就威胁说:“你知道人身上可以插多少根针吗?”

不得不吃。

有时候,陪床的父母甚至都会举报孩子,说他没吃药,耍花招。

这与《飞越疯人院》里的场景如出一辙。

同样密不透风的控制。同样令人窒息的恐怖。

在这种封闭空间里,杨永信还会不间断地、见缝插针地、密集地对孩子及家长进行洗脑。所有人全部穿迷彩服。

要大声宣誓。

要读弟子规。

唱各种感恩类的歌曲。

制造煽情场景,放催泪音乐,引诱大家掉眼泪。

孩子陆续走上台,讲自己的愧疚,说父母的辛苦,然后老老少少纷纷暴哭。

不哭不行。会被电。

所以这时候人人都会拼命挤眼泪。

情绪浓时,或真或假地抱成一团。

很多学员会去抱杨永信。

并且,他面前的位置很难争,要有眼力见,抱晚了,哭晚了,位置就没了。

杨永信有时也哭:“我救了你们这么多人,外面的人却要杀我。”

家长们就会热血沸腾地说:“誓死保护杨叔!”所以网络上,一大批家长成了杨永信的自来水。

他们疯狂宣传杨永信的“功绩”,反击对杨永信的不利言辞,虽然方法笨拙,但赤子忠心,非常执着。

能收买到这么多人心,不得不说,杨永信还是深谙人性的。

而他最擅长的,就是威胁。

他的威胁不是凶神恶煞的,是笑里藏刀的。

“来,观摹一下电击!”

和《融炉》里的校长一样,他一边笑,一边作恶。这使得他更加可怖,更加吓人。

大家会由衷地恐惧他,不敢违抗他的命令,哪怕是做打手,做爪牙。

是的,在网戒中心,伤害孩子的,也是被伤害过的孩子。

《太平广记》中写道:“伥鬼,被虎所食之人也,为虎前呵道耳。

他们是另一种伥鬼,良知渐渐泯灭,只要不被电,他们什么都会做。

孩子控制孩子,孩子伤害孩子。

就这样,不需杨永信出手,这个中心就能固若金汤地运行。

除了洗脑、威胁、煽情外,杨永信还鼓励大家互相举报。

如果你成功举报别人,你的圈圈(一种惩罚计算方式)会减少,别人则加大。

为了这一丁点的生机,大家互相监视,互相偷窥,举报成风。

比如上文中的小孩子,因为活泼,三番五次地被举报。

小孩子不懂成人世界里的阴险,就较真,气得直哭,问为什么要给他加圈。

一较真,又被举报,又被电。

在那里,每个人都拼命地装。

不仅在“盟友”面前,还得在父母面前。

最最恐怖的是,出院不是终结。

网戒中心有个口号:“只要你在这里挂上号,我们就会负责你一辈子。”

这会是你一生的噩梦。

你会一直活在阴影之中。

杨永信的能力,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

在网戒中心之外,他的魔爪也能伸得到。

出院以后,如果你父母对你的“改造”不满意,随时可能被抓回来。

用网戒中心的话说:“他们就会派车过去,全国各地去抓你。”

这还真不是说笑话。

这是真的。

来自《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报道过一个返院的案例。

一个叫张旭同的人,出院以后,随身带刀,每天换不同的地方睡觉,有门前放瓶子,一有人开门就会发出响声,提醒他危险。

但即使如此,他还是被父母带着一帮亲戚,捉住了。

他再次被送回网戒中心。

而ONE实验室的深度特稿中,则提到一个叫宋明远的人。出院以后,他上学,父亲每天都来守他。

有一次,他和父亲吵了起来。

这下糟了,父亲立即打电话,要网戒中心的人来把他抓回去。

他吓得跑到了同学家。

但父亲也跟踪了过去,并且当面说同学把自己儿子教坏了。

宋明远去超市买了刀,半真半假地切腕。

但他没有想到的是,即使如此,他还是被送回了网戒中心。

来自ONE实验室

所有盟友都知道,回去意味着什么。

于是,大家都想尽办法不回去。

一个叫欧阳俊博的人,出院后,大概表现不太乖,母亲想让他返院,在他常喝的饮料里下安眠药。

他觉得不对劲,没喝。

但没喝,也还是被绑去了临沂。

很多盟友一听说要回去,宁愿跳楼自杀。

大家都紧张无比。

随时随地提防着父母,活得战战兢兢。

小Z说:“出院后,基本上就是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什么也干不了。

这种状态持续了6年。

一提到电,他就激动无比。

张旭同曾告诉《中国青年报》的记者,有一回,他看到电视上出现杨永信的侧脸,大脑一下子放空。

醒来时,自己已经把电视机砸得粉碎。

图片来自《中国青年报》

而杨永信还洋洋得意地宣称,自己治愈了多个网瘾少年。

他没告诉世人,这多个孩子,从此过得怎么样。

这场悲剧,我们该如何终结?

将杨永信绳之以法,砸烂网戒中心么?

这个我当然希望看到。

但我们要清楚的是,一个杨永信倒下去,无数杨永信又会站起来。

君不见,全国各地多少网戒学校都在秘密营业。

君不见,无数孩子仍被体罚,被打龙鞭,被电击。

杨永信自己也说过:“如果没有学员,没有家长,戒网中心一天也开不下去......”

也就是说,悲剧的根源,不在他处,就是家庭本身。

所以,跪求大家转发此文,给所有当父母的人——

希望所有家长都明白,在人工智能横行的当下,网瘾已经不能再被定义为病。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孙云晓说:“这不是电击、吃个药就能解决的。”

问题出在哪呢?

不是出网络上,而是出在孩子的自律上。

而孩子的自律意识,又需要父母给予良好的教导。

如果父母先做好表率,用心陪伴,科学管教,耐心引导,给予好的环境,好的方法,孩子不会出什么大事。

生活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

在孩子痴迷游戏的背后,必有一大堆的历史问题在作崇。就像柴静在网戒中心提问时,每一个父母都举起了手。

所以,要改变孩子之前,请先改变你自己。

孙云晓还告诉父母们,“现在的电竞,已经逐渐规范化,也有了职业因素。”

如果靠电竞获奖,奖金可是奇高。

就在前几天,王思聪带领IG拿下冠军,微博顿时爆了。

IG用自己的胜利,告诉所有人,电竞不是“玩物丧志”,它是梦想的一种,是荣耀的一类,是年轻人的价值感来源之一。

希望所有父母醒来,看清这已不是农耕时代,而是互联网时代!

希望恶先止于家庭,止于你自己。

也希望家长都能明白,孩子是他自己,不是我们的附属品。

教育是一条漫长的路。

在这条路上,每对父子、母子都会出现矛盾,出现问题,但这时候请记得——

孩子的行为,不能靠恐惧来矫正,只能靠爱和自由来救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tringuser.net/jbzzd/108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