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间有千万般美好的时刻,人们总想把这一时刻留住,为此现代的人们发明了照相机,摄像机等等,而在没有科学技术的古代,画家手中的笔,就是当时留下那一刻美好的唯一途径.
北宋时曾有一幅画作将东京汴梁的繁华景象尽入囊中,而这幅画,就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时期的风俗画。
现如今,它属于国宝级文物,藏于北京博物馆,长五米,宽25厘米,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进行创作。图画之中,生动地记录了我国12世纪北宋的都城,东京城市面貌以及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情况。
当时的繁华跃然纸上,而如今这幅画作也成了各位历史学家们研究北宋的最好参照,上面记录了许多场景,让人们得以一窥北宋的风采。
张择端入翰林
张择端自幼好学,早年曾经游学汴京,小时候家里十分贫穷,日常生活只够温饱,为了实现社会地位的跃迁,父母将他送进了学堂。然而,人各有志,即便是父母拿出了钱送他进了私塾,可惜他心思不全在读书上。
不过,他也知读书的来之不易,父母散尽家财,学习也十分刻苦。本身就志不在此,虽说努力读书,但张择端还是会挤出一点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此时藏在骨子里的画画天赋就藏不住了,山川花草、所见所闻都画到了纸上,可以说因为画画,张择端本不太精彩的人生,多了几次绚丽的味道。
可惜时代问题,私塾先生本身也是落榜的学子,古人有文:“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私塾先生本就对自己的落榜心存怨念。于是,他见到张择端这种,把时间用在画画上的学子时。
即便后者已经十分艰苦努力,仍然说他玩物丧志,先生在课堂上公开对张择端进行批评之后,后者哭着跑出了学堂。值得一提的是,张择端却在此时遇到了一位影响自己一生的人。
这个人是他的贵人,也是他的老师,而此人正是宫廷里的画师。在老师的培训之下,他的绘画技术迅速长进,长大后他见到东京的繁华,于是便心生向往。
初到东京,张择端眼瞧着眼前的繁华,于是就把所见所闻以及亭台楼阁等等全都画下来,而由于他的出身问题,他所画的内容,普遍与劳苦大众息息相关。
之后,张择端因为德才兼备,被宫廷聘入翰林院,成为了一名画师。从时间上来看,张择端生活在北宋末期,国家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北宋时期的国家经济水平,一度占到了全世界的60%。
首都东京汴梁,毫无疑问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人口更是破天荒的增长,达到了万。这里水面河流交通方便。四通八达,东京汴梁既是首都,也是水陆交通枢纽。
清明上河图
只不过,此时这里看似繁华,但是隐隐的危机已经有所显露,民族矛盾与国内矛盾逐渐地尖锐起来。与此同时,北宋国防力量较弱,又和北方金朝摩擦不断,国家看似繁华,其实已经酝酿出了社会动荡。
也就是在此时,张择端接到朝廷旨意,创作一幅以北宋民生为主的画作,而多年来将目光放在民生上的张择端,俨然有了一展拳脚之地,《清明上河图》就这样问世了。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一座大桥和街头的街面,粗略一看人头攒动,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是各行各业的人交织在一起,西侧有摊贩,货架上有各种杂货,茶馆看相算命等等。
行人络绎不绝,游客驻足眺望,河流之中船只来来往往。大桥中央的人行道上,人流熙熙攘攘,坐轿的走路的挑担的骑马的,人员种类很多,大桥的南方有茶楼酒馆当铺作坊等。
向远延伸,街道旁还是行人不断,人物种类与之前的相仿。在河道里,船也是各有各的职责,有的是货船,有的是观赏船,而货船的前方还有纤夫在拉船,刻画人物十分多。
其中,张择端也在画作中掩藏了许多细节,里面甚至有一个送外卖的店铺小伙子,这应该是最早的有记载的外卖吧,而除了民生上,在国家军备方面,北宋的糜烂也能得以窥探。
现实反映
要知道,古代的建筑均为木质结构,由此防火就是头等大事。然而,在东京如此重要的城市,十分重要的旺火楼上居然没有个值班人员,若是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从这里看,北宋的政治腐败就可以得以一览。不止如此,士兵们本应该是作为国家安全的守卫者,然而却有一处的兵营被改造成了饭馆,城中甚至连个守卫的士兵都没,政府及军队的不作为、可见一斑,
有意思的是,将清明上河图放大看,还有一处细节令人十分尴尬。画作之中,一个小伙子在树下睡觉,然而他上半身身着无寸缕,只有下半身穿着一条短裤。
要知道,在古代的传统文化之中,如此形式肯定会被扣上伤风败俗的帽子,这也是为何那些贩夫走卒们不太受人待见的原因,所以后者即便再热也要在身上穿好了衣服。
画中这小伙子只穿一条裤子,连鞋都没有,就这么瘫在树下,如此诺大的京城却展现这种情况,作者莫不是想用词来暗戳戳的指明,整个东京都在制度混乱的情况下运转着,预示着国家可能也只在旦夕之间。
亦或者是,上层人物对下层的压迫太大,以至于阶级层次分明、贫富差距拉大,穷人甚至连衣服都没有。总的来说,此人与其它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果不其然,在清明上河图创作完成几十年后,北宋的朝廷轰然坍塌。最后说到清明上河图究竟有多么宏大,根据计算,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人,其中还有动物。
要知道这个人数,比四大名著之中,记载人数最多的《三国演义》还要多上多人。只可惜,宋徽宗并未看出张择端画中隐藏的暗语,反而是将其收藏起来,成为了第一任主人。
最终,宋徽宗带着他眼中的繁华,一起灭在金朝的手里,繁华的背后预示着危机,奈何宋徽宗却不知晓,可悲可叹。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