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印度爆发大饥荒,清政府忙着查禁义和团,法国巴黎举办盛大空前的奥运会,同年英国工党成立···
这一年的12月24日,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环球报》刊登了一篇文章,描绘了城市年后的样子。写出这篇文章的是托马斯·安德森(ThomasF.Anderson),题为《20世纪末的波士顿》。
他的文章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和波士顿的那些铁路客运负责人、学校的校长、邮政局长、卫生委员会主席等人物的访谈而来。
整篇文章既有古朴的想法,也有大胆的猜测。
比如,当地报纸将出现早报和晚报,比如会出现可调节的空气(后来的冰箱),比如出现无线电话,比如出现可移动的人行道。
比如未来食物、商品通过气动管道输送,比如飞艇在城市上空飞翔,比如噪音将永远消失。
可见,他笔下的百年后的波士顿是如此美丽,以至于说“城市字典将不再出现‘贫民窟’的字眼”。
托马斯·安德森没有想到,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大胆想法大多已经作古,今天所有的城市都有流浪汉,城市上空也没有出现飞艇,只有一些朴实的想法成了现实(比如早晚版的报纸)。
不过,对于城市蓝图的畅想,算是埋下了足够久的伏笔。
此后的多年,很多人把探寻城市最好的样子当做人生目标,并为之付诸努力。乌托邦的憧憬再次出现过,理想国的构想也被无数次讨论,但是真正符合人类演进规律的,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历史书中的光影。
我们尝试追溯城市演进的逻辑,以便在连丰田汽车这样的商业巨子都喊出“再造AI城市”的惊世之语背后,找寻人性之光芒。
城市演进:比特向原子“走来”
01——建筑时代
《辞源》一书中,城市被解释为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地理学上,城市是指地处交通方便环境的、且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结合体。
当然,社会学、城市规划学、经济学、管理学里的城市又是一番新的解释,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城市改变了人们对生存本身的看法,彼此产生纵横交错的联系,经由时间的发酵,成为人类文明走向成熟的标志。
一般来说,技术的飞跃会引发社会突然的转型,也会不时在建筑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早在15世纪中叶,在当时以个人手艺为基础的传统建筑氛围中,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使用数学方法进行了图形表达,并借此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建筑发展铺平了道路,强调建筑要注重通过制图,而不是现场大概的施工操作来保持精确性和艺术表达。
在建筑设计中,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将绚烂的艺术想象和慎密的逻辑思维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天赋的才能和智慧使他的成绩远胜于同时代的人:其所设计的佛罗伦萨鲁切拉宫和新圣玛利亚教堂的正立面以比例和谐著称于世。
佛罗伦萨鲁切拉宫4个世纪以后,一大批以钢铁和玻璃为建筑材料的工程师,如伊桑巴德·金德姆·布鲁内尔、约瑟夫·帕克斯顿爵士等设计出的大胆的创新结构,突破了传统建筑的极限,技术能力突飞猛进,创举迭出,为建筑师和工程领域打开了新的美学追求的大门。
伊桑巴德·金德姆·布鲁内尔在年英国广播公司举办的“最伟大的名英国人”评选中名列第二(仅次于温斯顿·丘吉尔)。他的贡献在于主持修建了大西方铁路、系列蒸汽轮船和众多的重要桥梁。他革命性地推动了公共交通、现代工程等领域。
托马斯·安德森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和那个城市,正是享受着现代汽车工业带来的所有全新体验。也正是建立在这种强大的技术基础上,飞艇、气动管道才成为他笔下生动的插画,用以描述未来。
在伊桑巴德·金德姆·布鲁内尔设计出惊世之作后,又经过一代人的发展,在机械时代的巅峰期,勒·柯布西耶成为了将大工业生产工具和形式为我所用的集大成者,并得出结论——住房是居住的机器。
勒·柯布西耶年,勒·柯布西耶出了他的五个建筑学新观点(一些人将其比作五个古典的柱型),这些观点包括:底层架空柱、屋顶花园、自由平面、自由立面以及横向长窗。
由此,勒·柯布西耶也被誉为“功能主义建筑的泰斗”,其风格几乎成为当时城市优雅生活的象征。
人们将这个建筑时代比作为机器时代,勒·柯布西耶是这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改良主义者。
在考察整个城市中的伟大建筑、宽敞的空间、树木和雕像等方面时,他都充满了激情——他梦想着“和谐地让城市成为我们机械文明的表达”。
02——工业时代
技术革命成为建筑进步的铺路石和推动力,整个行业大步向前。但与此同时,另一条行进的轨道似乎铺的更快——大工业。
在年之前,有几个小发明,成为后来城市的“必备能源”。
第一是年,美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年意大利人马可尼试验无线电报取得了成功,都为迅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第二是年,美国人爱迪生制造出能持续亮个小时的碳化竹丝灯,为城市带来光明;第三是年,德国人维尔纳·冯·西门子发明了有轨电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应用;第四是年,德国人卡尔·本茨试制成功世界上第一辆单缸发动机三轮汽车,年,奔驰这个品牌正式问世,城市开启大交通时代。
电话、电网、灯泡、汽车等工业产品经过几十年的成熟打磨、应用,甚至全球推广,为城市的经济繁荣、人口聚集带来了驱动力,为数众多的城市在这一阶段完成了“原始积累”:人口、资本和土地。
也正是20实际起步阶段,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东方落后于西方的局面形成。
当生产者们用勤劳的双手建设城市的一砖一瓦时,年和年两次全球性的世界大战让城市硕果“毁于一旦”:无数的楼宇街道被战火摧残,城市经济的损伤史无前例,城市被污染,人心被折磨,武力争霸赛持续上演。
到今天,还有很多城市倒在废墟之中,很多河流还有当时的污染。人们在日本见识了原子弹的威力,以至于此后大国冷战热战,核能力成为导火索和最后一根稻草。
两次世界性的大战之后,很多国家开始全新建制,中国也不例外,如今中国最国际化的大都市上海在年进入行政区域调整阶段。经过文化大革命的10年动荡,经济倒退10年,此后随着金融产业、零售产业等崛起,上海又再一次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
03——信息化时代
可以察觉到,人类的发展,就是一部主体依赖替换的历史。
从最初的体能依赖,到工业机器依赖,再到依赖20时间50年代信息革命中的计算机,智能化浪潮开始席卷而来。
计算机之所以在城市中兴起,其背景在于,由大机器、大工业和大量人员所从事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方式不再是主流,而第三产业即服务性产业将明显增加,信息类无形产业将成为关键资源。
不知不觉间,大多数人达成了一个共识:拥有信息和知识的国家将是富有的国家。
也由此,由计算机组成的因特网成为了“信息分配”实现的主力。
因特网始于年的美国。
因特网是美军在ARPA(阿帕网,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制定的协定下,首先用于军事连接,后将美国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UCSB(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
此后,万维网之父TimBerners和其他在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的人提出了一个分类互联网信息的协议,年后称为WWW万维网(WorldWideWeb)。年,中国接入互联网,一定程度上打破这种信息鸿沟。当然,最早享受互联网资源的还是一线城市。
在因特网起势之后的数十年间,超大容量超高速计算机、科学计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卫星图像分析与3S技术、宽带卫星通讯技术、ATM(异步传输模式)、网络技术、互操作系统、元数据等竞相发展,城市规划学、城市网络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统计学、城市生态学和城市管理学也呈现百花齐放之势。
这个阶段,可以算是下一个城市时代的基础设施打造阶段,是数字化智能城市的先决条件和战略准备。
人类社会经过战后的修复、经济调节,人口规模空前巨大,海上交通、航空客运缩短了地球村的距离,各大城市的呼吸开始被相互打通。政府作为城市管理的主体,也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
04——数字化时代
然而,望眼今天,我们的城市文明已经从机械化转向了计算化,整个社会的信息流、物流、人流都在被计算重塑。
可以说,与城市的未来发展最重要的3个问题是人口的增长、商业的发展和交通设施的改善。在迈过了信息化时代,智能城市的到来正是对这3个问题的回应。
首先,城市大交通体系开始有意建立,根据不同环保要求和不同交通工具,奔着“路程最小化、时间最少化、成本最大化”的目的前进;其次,住房建设、居住环境美化也是城市发展一部分,智能社区开始出现;此外,商圈、商务区、园区、产业中心兴起,把城市当地的经济汇聚起来,独立发展,有效解决了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
由此衍生出来的关于贸易、教育、医疗、金融、能源、环境、文化、城市安全等话题,也是智能城市绕不过去的。
需求之下,今天AI、大数据、云、5G、物联网、区块链技术,织成一张巨大的网,覆盖在城市的上空,一切都在被精确计算,一切都无法离开算力。
城市的革命正主动“出击”,赤裸裸地横亘在你我面前。
“对撞”:比特和原子的火花
如果用比特来描述数字世界,用原子来形容物理世界,那当下就是比特和原子的对撞期。
麻省理工学院可感知城市实验室负责人卡洛·拉蒂在《智能城市》一书中提出了关于未来智能城市多个发展方向的预测,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N种可能。他提到:
数字革命——比特和原子的结合——势必会成为最具颠覆性的变革,对我们建筑、工业、信息工具进行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重塑。
正如机器带来标准化和高产出一样,数字工具也将使社会运转的成本降低、效率提升、体验更好。
人类创造城市的历史,就是一部城墙推倒重来,到贸易,到军事,到交通,到网络,到数字化乃至AI的历史。如今我们走在了最前沿的这一个关口。
以托马斯安德森为起点,我们探索城市发展走过了多年,这多年也是人类历史巨变的时期。城市的毁灭和建立,人心的相聚又别离,东西方城市比拼智力,比特和原子的结合更加紧密。
不过,过去的历史印证了一个比较世俗的道理:我们的认知仅局限自当下,未来十年,也许城市的面貌又是另一番模样,今天人们设计的道路、商业模式、人口发展逻辑,会不会真的符合未来人们的需要?我们创造的这么复杂的居住条件,是不是过几年就要被无情抛弃?
也由此,我们应该对目前如火如荼的进行的智能城市建设进行一定的反思。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雷锋网总结出几个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