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时间,我们经历了什么?
从房价上来看,这22年,我们的房价,从元涨到元。
涨了4.5倍。
我们看看GDP。
上海,从亿增长到了亿,
深圳,从亿增长到了亿,
广州,从亿增长到了亿,
北京,从亿增长到了亿。
几乎都是10倍的增长,而深圳,几乎快到了20倍。
这么来看,房价似乎并没有那么可怕。
但是,这22年间,还有一些城市,正潜移默化的产生变革。
其中:
沈阳,GDP从亿增长到了亿,但排名却从15跌落到了32。
石家庄,GDP从亿增长到了亿,但排名却从21跌落到了38。
大庆最惨,在年GDP不到亿,跌出了全国的百强城市。
但谁会想到,22年前的大庆,GDP排名全国18。
超过当时的南京、福州、佛山、郑州等一众城市。
在网络上刷屏的鹤岗,和大庆同属于黑龙江,我们全国重要的粮食基地。
黑龙江的衰退,是从90年代开始的。
一是本身地缘环境问题,二是产业结构带来的腐败,三是计划经济带来的转型困难。最后直接导致地方的产业转型难,人口流失。
黑龙江的人口负增长是从年开始的,以年六普和年七普的数据对比,黑龙江人口流失万。
“人们都在忙着逃离黑龙江”
黑龙江有四大主导产业,装备、食品、化工和能源。
这些传统行业,和我们不断进行的“城镇化”产生了一个“与生俱来”的割裂。
不仅没有吸引来人口,反而成为人流外流的“催化剂”。
产业低端,与素质教育带来人才产生了时代的“错配”。
大庆则更加明显,能开发的早开发的差不多了,剩下的开发成本极高。单一的产业链,也给大庆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大庆是,鹤岗也是,整个黑龙江,可能都是。
曾经有多潇洒,如今就有多痛苦,而城市一旦陷入负增长,问题也将接迥而至。
除了本身的产业问题外,全国的年,人口也开启了负增长。全国各地城市都开启了“内斗”模式。
“抢其它城市的人,抢其它城市的产业。”
要干这两件事,都必须有一个前提“地方财政有钱”,并且产业基础和素质教育的人才能够匹配。
杭州做到了,武汉做到了,苏州做到了。
随着人口和产业不断入驻,又给土地财政增加了新的“驱动力”,反哺城市的“拉新”动作。
内斗之下,每一个城市的崛起,都代表着有一个城市走向衰败。
随着我们农业转向工业再转向数字产业,那些曾经以工业强国做贡献的城市,正在以另一种形式,满满“鹤岗化”。
成为中国的“底特律”。
均衡发展带来“经济圈”,并不是全国城市的“均衡发展”,随着全球经济发展进入存量博弈,人口出现负增长,“均衡发展”的前提,是以某些城市的“消失”作为代价。
地产,也是如此。
尽管目前的“小阳春”唱起了全国楼市的“回暖”战役,但是,收入没有恢复,就业没有恢复。
“核心城市的地产回暖”显然是以“人口流入来源城市”作为“祭品”。
购房者的每一次下定,都代表着自己的祖籍城市,
走在正在消失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