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京师玩儿主,今儿和各位聊的是北京人哪儿来怎么多“优越感”?
其实说到北京的优越感,我个人是真没感觉到。至于北京呢?就像我前几期讲过的一样,那是我的家,我的家乡。这每个人都有个家乡,如果我们提到自己的家乡,一点儿自豪感都没有,那对的起自己的家乡吗?谁的家乡谁不爱啊。北京人受北京历史文化的影响,一提到往昔,北京曾经是有优越感,但就北京的现状,如天气,环境,交通,住房,教育,就医等等,这那样儿不让北京人糟心,北京人哪儿还有什么优越感啊?北京人不排外,要排外也不会是现在这样了。现实生活中,很多北京人都不能说自己是北京人,一说,人家就觉得您在炫耀您的优越感,而侵犯了他。
有人认为北京人爱矫情,说是街头遇到一些小事儿,没必要斤斤计较,对于不文明现象,更没必要矫情半天。北京人在生活中讲素质,碰到不文明的现象,往往控制不住自己,坚决会和不文明现象说不。这就是北京人的作用铭。您觉得见义勇为的朝阳群众也是矫情?北京人绝不矫情,反而我们很局气,再大的恩怨我们也能哪儿说哪儿了,并扭头就忘。但对于那些在北京散德性的人,我们不能忘,这是在用实际行动保护着北京,并守卫着这里。
北京人天生傲气,不稀罕跟别人打交道。有人说“这也看不起,那也看不上的,就是北京人”。我的回答是“放屁”。北京人的热情都热情到国外了,您放心,北京人从来不排外,我们只排毒。那些在北京没礼貌、不守规矩的人,才被排挤。北京人的热心肠儿绝对不只是说说而已。只要您讲礼貌守规矩,不祸害这里,那就齐了。至于您是哪儿的人,根本就不重要,只要您真心爱这里,那么北京就欢迎您。
对于北京人来说,听到京腔儿,就别提多舒服了,但对于某些人来说,京腔儿就代表着优越感。贫嘴又带着京腔儿的北京人,更让他们反感。口音这个东西,我们真没法儿改,因为打小儿的环境就是这样,久而久之,它也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实在是没法想象,这个京腔儿,到底有多么的扎耳儿。更是实在无法理解为何有些人不能接受北京人的“贫”。生活中北京人追着您问这问那,那不是“贫”,那叫热情。跟您贫是看得起您,要真有优越感,我们连搭理您都不搭理呢。
很多人会说,北京人就是靠收租子生活的。但那是少数,大部分北京人也得工作赚钱养家,北京人不奢望功名远扬,我们更喜欢活的自在,过得舒服。准点儿下班儿,拒绝加班儿,是我们生活的态度。工作是为了拥有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是为了工作而放弃生活中的其它的东西,北京人懂生活,会生活,这不是不上进,更不是懒。
北京人的愁:生活在北京这座号称帝都的城市,可能看上去光鲜亮丽,可是北京人心里的愁,又有谁知道呢?前几年,北京人是雾霾愁。在那以前,北京是以胡同、烤鸭和京腔儿闻名,当时北京城里流传着“北上广不相信眼泪,京津冀不相信好肺”的说法儿。尤其是到了冬季,我们就盼着北京的天是晴朗的天,通州区的人们好喜欢,远望丰台后,高声喊道:“我爱你,海淀”的年代。北京人的愁:拆字愁。在您家门口儿上,写哪儿个字能体现您家的和谐与富贵呢?答曰“拆”字。在外人看来,我们能够从草根一枚,摇身一变从而成为百万富翁,殊不知一个拆字写在家门口儿,意味着我们要离开这熟悉的地方儿,几十甚至上百公里的距离。意味着住了家里几代人的胡同,我们要说再见了(诀别了)。意味着以后再也不能随随便便约发小儿出来喝酒耍贫了。拆字背后有我们北京人太多的愁了。北京的愁:拥挤愁。在北京有没有见效最快的减肥方式呢,答曰“出门挤公交”。乘坐交通工具,无论是地铁还是公交车,就是各种的挤呀,挤的您喘不过气来。您说家门口儿路达溜达把,全都是人,看到的景色,虽说是既有山又有海的,但却都是“人山人海”。北京人的愁:看病愁。比生病更郁闷的事儿是什么呢,答曰“看病”。看病在北京有多愁人呢,医院,医院多如牛毛,但要找到一家离家近,医院,真的很难,挂号呢,想挂专家号,您没天亮就得去排队,想挂普通号,去的时候,基本就没了。北京作为全国最好的医疗资源聚集地,也正是因为过于集中,使得全国各地的病友都往这里汇聚,医院也没用,因为这里真的是一号难求。至于看病呢,您得楼上楼下的来回跑,不是照片子就是做各种检查,做为一位病人,有时候您要比医生还要有耐心。而到了医生诊断完了、开了药了,看着药品的价格,你要有颗非常强大的心脏才行。北京人的愁:摇号愁。在北京最贵的铁制品是什么?答曰“北京的车牌子”。在北京,摇了几十期,甚至全家总动员的,那是比比皆是。有的摇号人已经开始发布“生命不息,摇号不止”的誓言。这些事实,足可以证明摇号对北京人来说,真是愁,真是难,且难于上青天。北京人的愁:买房愁。帝都的房价如何呢?答曰“没有最高,只有更高”。这一点我就不多说了。真是愁死我了。北京人的愁:上学愁。大家这么奋斗都是为了什么呢?当然是为了孩子。虽说现在是义务教育,但您去看看,每年九月开学前,学校门口或申请、提交入学资料的单位门口儿的人,您就能体会了。北京人的愁:土著愁。电影儿老炮儿里最让您泪喷的一句台词是什么?那就是“这宣武都没有了,咱这信往哪儿寄呢”。是啊,年,崇文、宣武分别与西城、东城合并以后,北京人多了一愁。宣武和崇文回不来了,没了宣武和崇文,感觉北京味儿都淡了,没了宣武区,陶然亭的大雪山,爬起来感觉都没感觉了;没了崇文区,新世界百货逛起来都没劲了。宣武和崇文真的就再也回不来了,这真是愁坏南城的一大帮北京孩子们了。据不可靠的“小道消息”称,再过几年,东城、西城也要没了。北京人的愁:身份愁。最不敢跟别人说第一句话是什么?那就是“我是北京人”。因为就算我说我是北京人,我一样也买不起北京的房子,一样开的车,也没有北京的号。作为北京人,在自己的家乡,出门在家门口儿找个能聊天的人都少了。在自己的家乡不敢轻易说出自己的土著身份,有时真的是一种愁,一种悲哀。
北京人的痛。北京的马路宽的跟平原似的,堵车堵的跟停车场似的,北京的堵车,自带相亲功能,从这个车,能看出您的财力和社会地位、从态度能看出您的性格、从憋尿时间,能看出您身体的健康程度。“一行白鹭上青天,老子被挤在路中间”、“犹抱琵琶半遮面,车上得备点儿方便面”“借问酒家何处有,我又被堵在收费口”。北京人的痛,北京的物价高的和瑞士似的,而工资条儿上的数字,却跟开玩笑似的。北京动不动平均工资就多少,多少的,而自己的工资条儿,感觉都快把北京的裤子都要给拽掉了。北京的房价,涨的跟火箭似的,而抢着买的主儿,就跟抢着买白菜似的。年薪万以上,北京二环内,您爱买哪儿,买哪儿;年薪万到之间,二环到四环,您爱买哪儿,买哪儿;年薪50万到万之间,四环到六环,您爱买哪儿,买哪儿;年薪在10万块钱以下的,您就给自己挖个坑儿,爱“埋”哪儿,“埋”哪儿吧!有人问我说,“如果您中了万,要怎么花”?我说“我要先把房贷还了”;他又接着问“那剩下的呢?”我说“剩下的,我慢慢再还”。北京人的痛,北京的古建筑多的和欧洲似的,拆迁的频率跟吃饭似的,您怕或者不怕,拆迁就在那里,不怠不慢;您躲或是不躲,拆迁就在那里,不缓不急;您服或者不服,拆迁就在那里,不逃不理,默然、生死、寂静、欢喜。北京节假日逛故宫的时候,跟下饺子似的;春节的时候,城里的人少的却跟空城一样。“欲穷千里目,堵在高速路”、“举头看国旗,低头看垃圾”、“不到长城非好汉,到了长城挤成蛋”、“会当凌绝顶,香山挤成饼”。北京的节假日各个景点儿吃饭,就两个字“挨宰”。北京各个景点儿停车,两个字“无位”。北京各个厕所如厕,两个字“排队”。北京是一座神奇的城市,也是一座寄予着青春与梦想的城市,那些北京的痛,恐怕也只有北京才懂。北京面积大的出奇,但人口密集度跟孟加拉国似的。在北京,您座一个小时的车,您在朝阳,一个小时后,您依然还在朝阳。有人曾经调侃说,提到“人流”这个词儿,在北京分两种,医院里,属无痛型的;一种是在高峰期的北京地铁站里,属巨痛型的。那时的北京地铁,是人进去,相片出来;饼干带进去,面粉带出来。
不少人都说,北京人都喜欢活在过去里,张嘴闭嘴的就是胡同什么的,这都显得有点儿落后了。甚至有些人感觉北京城里人,都是满族的遗老遗少,本质就是优越感太强了。其实不少北京人,您甭管是什么族人,我们都很怀念过去,尤其是住在胡同里的生活,那是一生难忘的。虽说当时的条件不比现在,但日子却过得更美。这不是我们在“秀”优越,而是我们真的无法割舍的回忆。北京在成长的过程中,把我们的家也给淘汰掉了。现在留给北京人的,就只剩下这么一个念想儿了,这个念想儿看似美好,实际上也是很痛苦的。难道我们想念一下我们的家乡,也算是优越感吗?我们没有什么优越感,那是强加给我们的。任何一个人的家乡,都是应该值得尊重的,任何一个人的童年,也是应该值得回忆的。
那好了,今儿就先和各位聊到这儿,咱们回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