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女儿就不生了,什么奇葩言论都这个时代

APP开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cgia.cn/news/chanye/1662149.html

近日,演员贺某某因一年前发表不当言论引发了网友热议。有网友称,贺某某在采访中曾说过“两个女儿就够了”,“确定是儿子再生”,“如果真的是女儿,有可能就不会想生了”等言论。

大部分人第一反应就是:贺某某”重男轻女“。打着#贺某某想生儿子#标签的话题迅速冲上了热搜。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尽管事后,贺某某很快在网上公开道歉,表示那些话并非自己本意,并解释“很感激太太为自己生了两个女儿,当时说三胎只是假设”“我和太太的确希望有儿有女,如果是男孩当然最好,但男女肯定是平等的”。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网友们显然不买账: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但是,也有网友认为,想要儿子还是女儿都是人家的事,没有对错之分:

更多的网友则指出,想生儿子和女儿都没问题,但“是女儿就打掉”才是最大的问题:完全不把妻子的身体和小生命当回事。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贺某某能说出这样的话,其实并不奇怪,网友还顺藤摸瓜扒出他早在妻子生二胎时,就因为不喜欢女儿的星座,让妻子提前剖腹产女。

不只是贺某某,现实中有太多人这样想、这样做。

生育之痛,没亲身经历过的人根本无法感同身受!

大家可以去看看纪录片《生门》,其中一个孕妇生了两个女孩,为了能生一个男孩,“不被村里人说三道四”,她又一次受孕,加上之前的两次流产经历,这是她第五次怀孕了。直到进入产房,丈夫才有点后悔,认为不应该要三胎。幸好,孩子顺利出生。丈夫的妹妹激动得直哭,“为了保这个小孩,我们家里面好辛苦”。然而,最辛苦、最危险的难道不是那个刚刚拼着性命生完孩子的产妇吗?!01

在评论区中也有人说,虽然很多人都说自己想要儿子,但生了女儿还是会疼的,网友太敏感了。也有人说,人家就是说说,谁还能真不要自己的孩子呢。

那为什么网友在这个问题上如此敏感呢?

说到底,贺某某的这种言论,戳中了一个隐秘的痛点:很多人曾经目睹甚至亲身经历过太多重男轻女的事情。

过去在中国,有太多的女婴生不下来。

年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曾估算出中国“消失女孩”的数量。

(图片来源:网易数读)

南开大学的报告根据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推算出中国0-17岁的“消失女孩”规模为.57万,消失率为6.8%,“消失女孩”问题十分严重。

从每个年龄段的消失率看,0-6岁的消失率普遍高于10%,其中1岁的消失率最高,达到14.4%。

报告分析,这其中有很多女孩在产前就”失踪“了,即胎儿的父母通过性别鉴定,人工引流产女胎。还有一部分女孩,在产后被溺杀和遗弃。

如果说,这些数据代表的是过去,那么,下面这件事则发生在当下。

年,一名12岁女童携带支人体血样试管试图通过深圳罗湖海关。据调查,试管装的是孕妇血,上面贴着名字,并均随附着一张“母血Y染色体基因检测申请表”。

因为中国内地不允许开展胎儿性别鉴定,因此就有人想出异地检测的办法。中国裁判文书网显示,年以来,多地发生类似的案例,部分孕妇拿到鉴定结果后选择性引产。

02过去在中国,有太多的女婴即便生下来也不一定能顺利长大。

年,燕志云虐女案震惊全国,年仅6岁的苏丽,被母亲活活虐待致死。

燕云志一结婚就生了儿子。尽管有计划生育政策,但是她还想再要一个孩子,因此生下苏丽。

可是,燕云志没想到自己会生个女孩,十分嫌弃苏丽。后来,超生的事情被单位发现了,燕志云还因此丢了工作,她将这一切都怪罪到女儿身上。

平时,夫妻俩什么好东西都留给儿子,心情不好就拿女儿撒气,动辄打骂、不给饭吃,大冬天住在没有供暖设备的屋子里,只给女儿一床薄被覆体。

就连燕志云的儿子也不把妹妹的遭遇放在眼里,认为这一切很正常。

直到有一次,苏丽实在太饿了,忍不住偷偷吃了一块妈妈做好的红烧肉。

燕志云发现后,竟然残忍地将热油灌进女儿嘴里,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逝去了······而这也不是孤例: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以上这几起虐童案,无不是父母重男轻女,导致女儿长期被虐待致死。

03

过去在中国,有太多的女童即便能长大,也不见得能逃脱原生家庭的剥削。

近几年来,我们从影视剧中也不断看到这种情节。人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现实。

《欢乐颂》中的樊胜美从小在重男轻女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成年后也没能摆脱原生家庭的伤害。

在剧中,樊胜美有这样一段台词,令人听了不胜唏嘘:

“作为一个30岁的女人,没有一分钱存款,哥哥结婚的房子首付是我出的,还贷也是我,连生孩子的钱都是我出的。”

而在樊妈妈的眼里,樊胜美的付出根本不值一提,至少儿子给樊家“生出个孙子来呢”。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都挺好》中的苏明玉也从小受尽母亲的白眼,大哥二哥读书、结婚,都得到母亲的鼎力支持。

苏明玉明明学习很好,苏母却因为她是女孩,不肯拿钱给她读书,甚至说到了十八岁就不再管苏明玉,也不用她养老。

而事实上,成年后的苏明玉却承担起家中大部分的经济负担。(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到了年,《安家》播出,剧中的房似锦同样遭到家庭的压榨。

房似锦一出生就差点被母亲潘贵雨扔进井里淹死,幸好爷爷把她救了,并供她读书。长大后,房似锦好不容易逃离了原生家庭,却还要承担弟弟的生活费,被逼拿钱给弟弟买房。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中国的父母,一边嫌弃女儿,却一边吸着女儿的血。

04

可能有人会说,你说的都是以前的老黄历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思想观念也会变化,重男轻女这种封建思想早就不存在了。

事实真是如此吗?

年,深圳一名8岁女童遭到全家虐打,如果不是家中安装的监控录像无意被曝光,女孩的悲惨遭遇又有谁会知道呢!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视频中,小女孩多次遭到父母殴打,旁边的小男孩则始终一脸冷漠地看着,甚至趁父母不在,有样学样地抓挠殴打女孩。

更令人心疼的是,女孩挨打后很镇静,不哭不闹也不反抗。可见,她早就对这样的生活麻木了。

再联想到这两年社交平台上流行的“接男宝”“女转男”“生了X个女儿,终于拼来儿子”的帖子和视频。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其中不乏有人流露出“生儿子了不起”的想法,甚至让女儿们抱着弟弟出镜作秀,全然不顾孩子的感受。这些帖子、视频获得大量点赞、转发,渐有风靡的势头,这样的现状又怎能不让人为之胆战心惊。

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质问和嘲讽网友们”太敏感“呢?

04

当然,有些年轻父母也很委屈,不是我们想生儿子,家里老人嘴上说生男生女都一样,但生了女儿,就催生儿子。不生?大家谁都别想安生!

中国父母为何如此执着于生儿子?无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传统观念

古代劳动力不发达,家里男劳力越多,日子越好过。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经过几千年的发酵,已经刻在了中国人的骨子里。

宗族意识

受传统观念影响,中国人的家族、宗族意识十分浓厚。

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儿子,家族拥有的一切,就要落到“外姓人”,也就是女儿和女婿手里。为了防止家族利益受损,生儿子成了头等大事。

直到今天,仍旧有很多人深受宗族意识的影响。

(图片来源:网络)

养儿防老

过去,家中的经济大权往往都握在成年男性手中,在父母眼中有了儿子,自己未来的生活也就有了保障。

尽管现代讲究男女平等,但是在老一辈人的观念中,能掌握家庭经济主动权的,仍旧是男性。

为了面子

还有一点,就是中国人逃不开的“面子”问题。在老一辈人心里,没有儿子会被人笑话为“绝户”,谁都敢欺负你。因此,有些家庭会想办法过继一个儿子,甚至有人买儿子。

放到今天,很多人依然是这种想法,儿子=面子。

05

如今,还有一些父母,嘴上说着男女平等,做法却让女儿寒心。

在生活中,总能听到一些父母说”生儿子有什么好,长大后娶了媳妇忘了娘,还是女儿贴心,我就更疼我家姑娘。”

然而,这些父母一边这样说,一边却在行为上偏袒儿子。比如,很多爸妈都会以弟弟还小为理由,让姐姐事事让着弟弟、照顾弟弟,却不管这样是否公平。或者在儿女求学、结婚、买房买车以及财产分配等大事上区别对待。

同事小张说,最让她受不了的还不是钱和琐事,而是弟弟出生后,她在爸妈眼里几乎成了空气。很多次,小寒看这爸妈和弟弟亲热,自己仿佛是一个外人。直到长大后,她仍旧感到心酸,跟弟弟也亲不起来。

在重男轻女的环境中长大,女孩很容易变得自卑、敏感、多疑,因为缺爱而产生不安全感,怀疑自我价值。

(图片来源:网络)

而这样的性格,无论对女孩的个人发展还是婚姻生活都会产生一定的阻力。她们要么容易胆怯,不敢拒绝别人,在工作或感情中表现出明显的”讨好型”人格;要么就是呈现出一种对抗的状态,对人对事偏执、暴躁,就像刺猬一样。

还有一些女孩,长大后也会变得”重男轻女”,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女儿、儿媳,借此补偿内心的缺失。

在重男轻女环境中长的男孩,同样面临着被毁掉的风险!他们通常变得自私自大、毫无担当。

重男轻女的父母,很容易对儿子过度溺爱和偏袒,这难免让儿子形成了唯我独尊的自私心理,不懂得尊重别人。而父母的千依百顺,让儿子毫无面对挫折的经验,抗压能力极弱。父母过多的给予,则容易养成了儿子不劳而获、整天混日子的心态。

就像《欢乐颂》中樊胜美的哥哥,被父母养成了”废人”,只能依附在妹妹身上”吸血”。

06

现在,很多家庭都生了二宝、三宝,儿女双全。年轻父母会有一个误区,女儿得”富养”,儿子嘛,糙一点没关系。

保林叔叔觉得,”重男轻女”固然不对,”重女轻男”同样不可取。

聪明的父母往往这样做:给予孩子们同等的关爱,让他们自然地学会相互谦让的行为准则。

(图片来源:网络)

有一个网友曾经分享过自己的成长经历:

按照她的说法,她和弟弟被妈妈的”公平原则”搞得啼笑皆非,但正因为如此,她和弟弟反而互相谦让,从小到大感情都非常好。

这位妈妈是怎么做的呢?

网友说,家里有两个房间,一大一小,让她住大间还是弟弟住大间就成了一个问题。最终,她妈想出一个解决办法:两人各住一个月,然后交换,交换前姐弟俩还要负责把各自的房间打扫干净。

于是,两人一到周末就要打包好自己的东西,更换房间。时间久了,姐弟俩都受不了了,互相”谦让”着,宁愿住小房间。

(图片来源:网络)

网友从小学习艺术,大家都知道,学艺术挺费钱的。妈妈担心给姐姐花好多钱学习,弟弟心里不好受,就拿出一笔钱,想给弟弟也报个兴趣班。

网友说,我弟听完,哭着喊着说”妈,你还是把钱都留着给我姐用吧”,想起来也是很搞笑。

小时候,无论是买吃的、玩具,还是新衣服、新书包,哪怕另一个没有开口要,妈妈也都会买双份,从来不会额外偏爱谁。

在妈妈的影响下,姐弟俩从小就懂得彼此要相互照顾、相互保护。

网友姐弟俩偶尔也会抱怨,妈妈做事太公平了,有时候反而让他们很无奈,因为两人并不在意谁比谁得到的更多。

后来,是一位朋友点醒了她:你不在意,是因为知道需要时,家人愿意满足你的期望。

试想,如果这位妈妈在生活中,一味的偏爱姐姐或者弟弟,那么,另一个孩子的内心将会受到怎样的伤害?他/她还能做到不争不抢吗?

就像我们从小听到大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之所以能做出”让”的举动,那也是因为父亲先将大的交到了他的手上。

其实,很多遭受了不公平待遇的孩子,一生所求也不过是父母”愿意平等给予”的意愿。

父母与其将”谦让”挂在嘴边,不如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下功夫,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自然而然地受到影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tringuser.net/jbzd/110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